1 / 19
文档名称: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doc

上传人:读书之乐 2019/9/9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语关于学****方法及态度《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方法::“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态度::“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修身做人::“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学****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学****方法: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①曰:“学而时****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说(yuè)]通“悦”。③[愠(yùn)]恼恨。,言而有信。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朝闻道,夕死可矣。——《》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迷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找了这么多,LZ自己挑吧~《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方法   《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方法、学****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乎?”(《学而》)   曾子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2)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