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5~7岁儿童类比系统性效应的实验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5~7岁儿童类比系统性效应的实验研究.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0/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5~7岁儿童类比系统性效应的实验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0 86 心理科学 P- ti cal& ienc 2005 ,28(5):1086 一1088
5^-7 岁儿童类比系统性效应的实验研究
王亚同介1 赵国祥t 唐耿新2
(`河南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开封,475000 )( 河北大学教科院,保定,071() 00)
摘要本研究利用 G- 的理论,参考 Robin,的研究方法自己编制材料,以故事呈现的方式研究了 5 岁、6 岁和 7 岁三个年聆组儿童的类比
系统性效应。结果表明,5 岁和 7岁两个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类比系统性效应。这表明
在合适的年龄阶段,儿童可以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关健词结构殃射透明度类似性关系系统泉统性效应谓凌
两种故事的引言部分有一两个段落,包括描述主
1 问题的提出
角的信息(如,“曾经有一只很漂亮的小白鼠”)和主角
在学习活动中,类比之所以起作用就因为它处于与其它一只动物的关系(如,“小白鼠与大公鸡是朋
可以映射的关系系统之中川。目前国外的类比研究友,’) 在系统性的和非系统性的故事中动物之间的关
已经表明,成人能够映射而且善于利用这种关系系系是相同的,但是两种故事的主角信息不同,在系统
统,儿童的系统性效应只在8岁时出现川。国内的研故事中描述主角涉及有关的一种习惯或习性(如,“小
究表明,3 岁半一5 岁儿童采用摆积木的方式可以进白鼠非常嫉妒”),在非系统故事中描述的是中性习性
行四项比例的类比推理[1 3],但是缺乏有关系统性效应(如“小白鼠非常好看,’) 。两种故事的引言部分解释
的研究。本研究利用 G entner(1983)的理论,参考动物的角色,并且设置一个迁移测验,只让儿童阅读
Robins 的研究方法采用故事呈现的方式研究 5 岁、6 有新动物的引言部分。除了引言部分的区别之外,在
岁和 7 岁三个年龄组儿童的类比系统性效应。我们加工寓意方面,系统故事与非系统故事不同,即最后
假设这三个年龄组的儿童也可以出现系统性效应。一个句子表达寓意,将主角的初始特征与故事的结果
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探讨类比映射的系统性原联系起来(如,“小白鼠意识到它不能这么嫉妒,因为
理,采用“交叉映射(c二一mapping)”法改变类比映朋友越多越好,’) ,非系统故事不加寓意部分。系统故
射的透明度。年龄与系统性作为被试间变量,透明事有寓意部分,所以比非系统故事略长一点。一半被
度作为被试内变量。可以预测:系统性故事比非系试者听系统故事,另一半听非系统故事。
统性故事的迁移准确性要高;材料比较容易,系统性采用 63 个动物玩具描述动物,其中 27 对动物
效应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就会表现出来;系统性看起来是类似的,剩下的 9 个动物都不一样。讲故
与映射难度会交互作用。呈现系统的高层次关系有事时使用一些道具:每篇故事都要采用一两个着色
助于儿童保持他要映射的关系结构,映射愈难,系统的四边形积木标明关键位置如房屋或道路,有的故
J性的作用愈大。事采用一两个其它的玩具,如小汽车或塑料食物。
映射条件。每篇目标故事采用一些不同的动物
2 研究方法
形成另外三篇故事作为基础故事,这三篇基础故事
2 .1 被试从幼儿园选取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