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之使命篇读后感————————————————————————————————作者:————————————————————————————————日期: 《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之使命篇读后感在接触管理学之前,我一直对管理学的概念不太清楚,觉得管理二字有些许空洞。管理自然是从人类社会开始就普遍存在于人们周围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存在于我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高层对职工的分配安排是管理,父母对家中事务的安排是管理,甚至我们对自己业余生活的安排也是管理。管理无处不在。汉朝初建时,出身草莽的刘邦不懂礼仪,其属下一众武官更是粗鄙,为了使国家朝着强大的方向发展,刘邦命令叔孙通制定礼仪,通过有效的管理使社会得以健康发展。这个历史事件建立了我对管理的最初印象: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而当我真正开始学习管理学,我才感悟到管理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用一个案列可以来总结管理的定义的。因为,管理是一门学科,一门“经世济民”的学科。其实,以前并没有“管理”二字。这两字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他是"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管理界最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最著名的经验主义管理学家。因此,我便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他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来阅读。这本书全面论述了他的管理哲学和对责任、任务、实践等方面的看法。有人将此书誉为经营管理的经典著作和百科全书。书名道出了管理学的真谛---责任、使命和实务。可惜时间有限,我只能阅读使命篇,希望有所体悟,后两部只能等以后再去品读。“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说过,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别人要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的办法去干。”其实,这正说明了管理学的本质,它是一种实用学科,它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绩效。而管理实践,必须以知识和责任为基础。而使命篇中,一开始便介绍了管理的起源及历史演进及管理热潮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历史案例与资料解释管理,让管理的神秘性慢慢消失,让我们初步认识管理,喜欢上管理。书中并没有抽象空洞地解释管理,而是从管理的任务、目的和使命、管理的维度等方面介绍管理。同时也从反面来说明管理:误把自身当目的,而把机构当作手段的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官僚主义。当今的组织机构都是为了给机构外部做出贡献才存在的,若忘了这点,便是错误的管理。这正是让我惊讶并且大有收益的地方。我原以为机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存在的。我之前在《微观经济学》中学到过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经济人”假设,觉得十分有道理。人对自身的利益追求促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提升。但现在看来,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人来解释管理的性质。人是有社会性的。企业除了对生活的数量的根本关注以外,还必须日益关心生活的质量,包括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及社会环境。因此工商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要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德鲁克认为管理的任务为下列三项:1、本结构的特殊使命和目的。2、使工作富有活力,让员工感到成就。3、处理本结构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取得经济上的成就,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和存在的理由。上述三项任务,都有其重要性,不能说哪一项比另外两项重要。因此,本书就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已“经济绩效”为主轴,告诉我们设立目标不是仅有一个利润目标而已。而界定企业目的与使命是件困难、痛苦而且具有风险性的工作。第一部分告诉我们:每个机构都有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