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医院感染隔离预防制度.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医院感染隔离预防制度.doc

上传人:dsjy2351 2019/9/13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医院感染隔离预防制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隔离原则: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标准预防: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手卫生、手套、口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安全注射等技术的应用。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1、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给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给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隔离的管理要求:1、有相对固定的房间作为隔离房间,标识清楚,限制人员探视。床头卡上有隔离标识:空气传播的隔离(黄色),飞沫传播的隔离(粉色),接触传播的隔离标识(蓝色)。2、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3、采取有效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限制探视制度;加强病室的消毒和管理,诊疗用品尽可能专用或用后消毒;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和手卫生等工作,各项操作和护理放在最后进行。4、按传染病室管理,严格终末消毒。一、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如:开放性肺结核、麻疹、水痘等空气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1、患者的隔离:①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的医院,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驾驶员的防护。②限制探视,减少或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如需要转运或外出时,患者病情允许应戴外科口罩。并通知相应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③严格病室的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按传染病室管理。④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废物处置。2、医务人员的防护:①进入病室戴帽子、口罩,有可能产生喷溅时,戴护目镜或面罩、穿隔离衣。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②离开病室前按要求摘脱,进行手卫生,防止病原体扩散。二、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近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如: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1、患者的隔离:同空气传播患者的隔离。2、医务人员的防护:①1米以内近距离操作时,应戴帽、外科口罩,进行有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②离开病室前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行手卫生,防止病原体扩散。③严格限制探视,必要时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保持与患者相隔距离1米以上。三、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1、患者的隔离:①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探视。必要时探视者应穿隔离衣,离开前洗手。②应减少转运,若需要转运时,应通知相应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③使用过的病号服和被服,应另外放置于黄色垃圾袋内,扎紧袋口,外贴“感染”字样,送洗衣房先浸泡消毒后清洗。④加强病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