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防雷中心检测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docx

格式:docx   大小:236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防雷中心检测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docx

上传人:aihuichuanran1314 2019/9/13 文件大小:2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防雷中心检测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建筑物防雷类别避雷针滚球半径/m避雷网网格尺寸/m×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30≤5×5 或 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45≤10×10 或 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60≤20×20 或 24×16防雷检测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根据《中国气象局 8 号令》的文件要求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等规范规定制定本操作规程。1  检测项目以下检测项目内容应按检测程序中对首次检测和后续检测的规定来选取。a)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b) 接闪器c) 引下线d) 接地装置e) 防雷区的划分f) 电磁屏蔽g) 等电位连接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应按 GB50057 中第二章和附录一的规定对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在设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应符合 GB50057 中第四章的有关要求,如接闪器腐蚀残存截面积不应小于原截面积的三分之二。避雷带敷设应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应均匀,固定可靠,避雷带支持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距离为 ~,其高度不应小于 150mm。每个支持件应能承受 49N 的垂直拉力。表 1 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布置要求避雷带、均压环和架空避雷线应按 GB50057 中的规定布置, 中表 (规范性附录)。 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 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是否锈蚀。避雷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是否间距均匀,固定可靠,避雷带支持件的水平间距和高度是否符合要求,水平直线距离为 ~,其高度不应小于 150mm。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规定的 49N 的垂直压力。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避雷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本规程表 1 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1建筑物防雷类别引下线间距/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放散管之间的距离应符合 GB50057 第  条第六款和第七款中的规定。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  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的规格尺寸,应符合 GB50057 第四章的要求。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不带铠装不埋地敷设和铠装不接地电缆的其它电气线路。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高度以上时,防侧击和等电位保护措施,应符合 GB50057 第  条第七款,第  条和第  条中的规定。 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      引下线的布置:引下线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它金属构件敷设。引下线一般不应少于两根,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注: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 GB50057 中第四章第  条和第  条的规定。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具体要求。 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见表 2。  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金属屋面周边每隔 18-24m 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 18-24m 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表 2   首次检测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纪录。 检查明敷引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