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XXX地铁一号线XXX站地下连续墙
施工总结
一、概述
工程简介
XXX站起止里程为K11+~K11+,(标准段)(盾构井),(标准段)(盾构井)。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共有地下连续墙75幅,,标准段宽度为6米,~,基坑嵌固深度为5米;槽段形式有“一”型、“Z”型和“L”型三种。
地质及管线情况
地质情况
本站站址位于XXXXXX境内,芙蓉路和XXX交汇处,东侧为京广铁路,西侧为周边住宅小区。场地属湘江I级侵蚀冲积阶地,根据现场钻探及室内实验成果,~,覆盖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橘子洲组(Q45)冲积层,均为粉质粘土、沙砾石层组成,具明显的二元结构,本工程段为典型的河流冲蚀、堆积地貌,分别由河谷、漫滩及阶地组成。本站址场地特殊岩土自上而下主要为杂填土、素填土、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粉土、细沙、粗砂、园砾、卵石、残积粉质粘土,基岩为白垩系红色沙砾岩。
XXX站各地层特性表表1
地质年代
成因类型
层号
土层
名称
层厚
(m)
岩土描述
全新统
Q4ml
1-2-1
杂填土
-
褐黄、杂色,结构松散,由粘性土混砖渣、混凝土块、建筑垃圾等回填,多为路基填土,顶部约有60cm混凝土路面,硬质物含量约为35%。
Q4al
1-6
粉质粘土
-
褐黄色夹灰白斑点,可塑-硬塑状,稍湿,含少许黑色铁锰质氧化物,底部含少量粉细砂。无摇震反应,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1-11
粗砂
-
褐黄色,黄色,很湿-饱和,稍密-中密状,成分多为石英质,含少量圆砾。
1-13
圆砾
-
褐黄色,黄色,很湿-饱和,中密状,圆砾含量约55%,石英质,多为亚园形,磨圆度一般,-,最大粒径达5-7cm,中粗砂充填,混少许粘性土。
基
岩
K
7-1-1
全风化
砂砾岩
-
褐红色,泥质胶结极差,极软岩。岩芯呈砂状,少量角砾状,易分散,用手可折断,浸水易软化,-1cm,岩石质量指标(RQD<25)为极差的。
7-1-2
强风化
砂砾岩
褐红色,泥质胶结差,极软岩。岩芯呈长、短柱状,少量块状,锤击易碎易断,浸水易软化,岩石质量指标(RQD=71)为较差。
XXX站在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其地质基本与设计相符,其中地下3~5m为杂填土,内含大量块石、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给施工成槽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管线情况
车站所在位置管线繁多,对XXX站地下连续墙施工进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有军缆、电信、城通、长信、移动、联通、电力、给水等管线,在施工过程中均进行了临时改迁和永久改迁。
车站主体基坑范围内管线详细情况表表2
序号
管线名称
管线材质
管线规格
管线埋深
与主体基坑关系
迁移方案
1
给水
铸铁
DN1000
2
在西侧纵穿
已改移至结构西侧外
2
给水
铸铁
DN400
在北端横穿
已临时改移至北端绕过结构在东侧接通
序号
管线名称
管线材质
管线规格
管线埋深
与主体基坑关系
迁移方案
3
路灯电力
\
\
在中部纵穿
临时废除再恢复
4
电力
\
\
路口北侧横穿
永久迁移至结构南端外横穿芙蓉北路后再顺芙蓉北路东侧接通
5
电力
\
\
路口南侧横穿
6
路灯电力
\
\
在南端横穿
临时废除再恢复
7
路灯电力
\
\
1
在西侧纵穿
临时改移至结构西侧外共沟埋地
8
电力
\
10KVA
架空
在西侧纵穿
9
电信
pvc
\
在西侧纵穿
临时改移至结构西侧外共沟埋地
10
移动、联通、长信
pvc
\
\
在西侧纵穿
11
军缆
\
\
\
在西侧纵穿、车站横穿
12
通讯
\
\
架空
在西侧纵穿
13
雨水管
水泥
d300
横穿
临时废除再恢复
人员配备情况
根据项目部人员配置情况和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各部门各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责任落实到人,设立项目部施工生产管理机构(详见下图1:XXX站施工生产管理机构图)。XXX站设架子队队长(工区长)1名,副队长1名,技术主管1名,施工员2名,技术员6名,安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