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doc

格式:doc   大小:18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doc

上传人:pppccc8 2019/9/22 文件大小:1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第一章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经验木质观)(手段木质观)(冃标本质观)1•、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一)国外的三种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2•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Z亦然。(二)(论)包含课程(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一、 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一) 教学思想的孕育二) 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二、 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一) 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 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三、 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少教学理论一) 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 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4•你对学****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一) 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 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 注意扩展学****第二章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一) 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二) 行为性冃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三) 牛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牛成性、过程性四) 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界性、和创造性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一) 对学****者的研究二) 对社会的研究三) 对学科的研究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一) 目标分解二) 任务分析三) 起点确定四) 表述目标第三章1、 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一) 课程少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二) 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经验(三) 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活动2、 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一) 课程与教学内容耍注意棊础性•吋代性的统一(二) 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三) 课程内容要与学牛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3、 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屮心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综合课程:把儿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屮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H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冃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种非计划的学****活动,是学牛在学校情境小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第四章1>课程开发的过程:一) 确定教育口标二) 选择学****经验三) 组织学****经验四) 评估学****经验的有效性2、 课程设计的模式:一) 塔巴模式二)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三) 奥利乩的扩充式模式3、 教学设计的过程:一) 确定教学目标二) 确定教学步骤三) 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 选定评价方式五) 对口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第五章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対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程实就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个具体课程的过程小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2、比较分析课程实施三种不同的取向:一) 忠实取向二) 相互调适取向三) 课程创生収向3、分析讨论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艺术:教学实施的导课艺术教学实施的组织艺术教学实施的结课艺术4、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讲授法2) 谈话法3) 讨论法4) ) 演示法2) ) 练****法2) 实验法3) 发现法4) 实****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 欣赏教学法2) 情境教学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笫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第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第四,教师的索养条件、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第五,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时间第六章课程与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一) 科学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规律,选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二) 客观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都要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确保评价的信度(三) 方向性原则:针对评价的价值収向来讲的,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指引下会产生不同特点和趋向的教学评价(四) 先进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