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部分第1节:偶然注定悲剧一生(1)李商隐诗大家都认为是很难懂的,好像是谜语一样,所以从前元好问《论诗绝句》写了一首诗: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锦瑟》这首诗引起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很多不同的说法。我这次准备讲稿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他说我帮你查了一下《锦瑟》的论文有一百多篇,你怎么整理呢?我自己以前也写过一篇论文,论《锦瑟》诗,但是我也论过李商隐更加令人难以猜测的诗,就是《燕台四首》。这四首诗读起来更加让人莫名其妙,如《燕台四首》的第一首诗《春》。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佩。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真是跟谜语一样,到底说了些什么?那历来注诗的人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我个人虽然也参考了一些别人的说法,不过我自己有一个想法。我认为诗里面写的是什么本事、什么人、什么地点、有什么故事,这个当然也很重要,但我认为一首诗之所以是好诗、之所以是坏诗,不在于它写的题目是什么,不在于它写的人物是什么。任何的题目、任何的人物、任何的内容都可以写成好诗,但是也都可以写成坏诗。我们评赏一首诗,主要是讲这首诗在美学上的价值。所谓诗歌的美学应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它能够感知的因素,它是怎么样感受世界的。西方的现象学里讲,当你的意识接触到外界的景物、事件的时候,你那个意识是怎样在活动,那个本质才是重要的,那是能感知的一种力量。我们普通人具有能感知的力量就足够了。可是作为一个诗人就不然,一个诗人就既要有能感知的力量,还要有能写之的力量。因为诗是要写出来的,你能感之并且能写之,才成为一首诗。所以我们要读一首诗,欣赏它、评说它,而不是只在考察它的本事是什么。同样的一个故事,某甲来写可以写成非常好的诗,某乙来写也可以写成很坏的诗。所以我们真正要评说一首诗的好坏,是要从能感知与能写之两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最微妙的一点,就是你的心灵、你的意识、你感受的时候的姿态,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个太抽象化了。我们姑且先把李商隐的生平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部分第2节:偶然注定悲剧一生(2)偶然注定悲剧一生李商隐一生都是很不幸的。从前我在别的地方讲晚唐五代,我说冯延巳生下来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生在南唐,他父亲和南唐的开国君主烈祖结成了密切的关系,他从小就和南唐的中主交游。当南唐中主承继了南唐的国主的位子,冯延巳就做了他的宰相。一个人生在一个注定要走向灭亡的国家,而且跟这个注定要走向灭亡的国家结合了这么密切的关系,他是生来就注定是个悲剧,生来就注定是悲剧的命运。李商隐则是偶然的机会注定他悲剧的一生。李商隐的祖籍是河南,我们只从他留下的文章里简单看看他的生平。李商隐是河南人,但是当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在浙江获嘉做县令(一说是幕府),一个很卑微的小官。所以他是河南人,但小的时候生长在南方。更不幸的是,李商隐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中国注重宗族的继承,也就是宗嗣。李商隐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要负起长子的责任,李商隐后来写了一篇文章《祭裴氏姊文》: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他说,正当我八、九岁,刚跟老师读书的年纪,家里就遭遇了灾难,而我作为长子要举着引魂幡把父亲的灵柩运回河南。然而四海虽大,却没有一个是我的家。他已经离开河南那么远,河南已经没有他的家,而这里说“九族”,亲朋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邱”是坟,我把父亲埋在祖坟里,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了。我们要想真正理解李商隐的诗,要对他的人有个理解。李商隐当年过的那种贫穷卑贱的生活,是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什么叫“衣裳外除”,就是孝服,中国古人说服丧三年,因为父母抚养你至少要三年。守孝的期间是不准工作的,但是等到丧服脱下来,吃饭的问题就变得重要了。中国用“旨甘”两个字绝不会指自己,而是指孝敬母亲的。父亲死了,母亲还活着,所以我要赶快找个工作孝敬我的母亲。“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于是我赶快报了一个户籍把我的名字放进去,在东甸也就是洛阳城东的一个地方。把户口报到河南以后,用什么养活他的母亲?“佣书贩舂”,佣书就是他给人抄写,因为唐朝的时候印刷术还不是很流行,所以他被人雇去做抄书的工作;“舂”就是舂米,“贩舂”就是他贩卖劳力给人舂米。这是李商隐幼年时候所做的工作。作为长子,他不只要谋生。古人认为扬名声显父母光宗耀祖,这才是做子孙的一个更重要的责任。所以李商隐读书一定是苦读的,我们从他的文章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