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陈先云讲座笔记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有“三观”:一是语用观:在语言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强调两个字,学习。不是马上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区别。从目标的角度,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这样定义: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满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需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运用是目标,学习体现的是一种过程。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不是已经学会了。离不开一个核心词,叫训练。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叶圣陶说,训练有一个次递。正在编的国家教材,在训练的次递上,要比任何一套教材都更充分。强调两点,一是训练的要素。从语文的知识能力态度方法,从阅读表达等各方面将要素明确;二是训练的梯度。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一定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还是需要的。学习与学会的问题。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目标,这里面是有层次的。阅读和表达分两类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有方法的引导,要体现学生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所以课标里说,要注重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次的国家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不以人文目标来组织单元内容。二是目标观:我们考虑目标观,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思考的问题。写文章和写教学设计或上课,都要设计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这个目标为什么要设计。支持的理念是什么。这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提高的问题。往往是不知道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目标的。这个目标设计出来是为什么的。要回答为什么。课程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教学目标泛化、虚化。三维目标比较虚。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还是它的工具性。出现教学目标的泛化虚化,是与语文学科定位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新课标纠正了这一提法。现在老师在语用观的指导下,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要考虑目标,也还有担心。决不是回到九十年代把语文课上得很繁琐、机械、枯燥。在树立目标观的时候,除了注意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还要注意情感目标。语文课一定要有激情,有意思。一定要考虑语文课的情感目标。要牢牢抓住这两个目标:语言文字运用目标和情感目标。现在小孩子的情感非常丰富、复杂、深刻,我们通过语文教学能提升学生对母语的情感,能认识民族语文的博大精深。我们之前强调语文选文的意义;这次选文,更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的经典性与典范性;所谓典范性,不一定是经典,如非连续性文本。二是有意义和有意思。(这三个方面没记清)三是内容观:内容观需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语文教学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课程的本质在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落脚点都在教科书。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课程没有内容。这次课标修订,只有目标,没有内容。所有的内容靠语文教科书来体现。语文这门学科不是以知识体系来建构的,在目前情况下,是以课文来支撑这个学科的体系。我们通过文选来支撑。但是语文学科自设体系是内在的。我们通过文章的语言文字来作为载体,通过语言文字来发现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知识能直接指向语文的能力。听说读写思,这五个能力决不是抽象的。这五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