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学时间:2008年月日课时序号: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
组成“别里科夫之死”项目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个世纪以后,2008年夏天,慈利二中高二1225班学生特组成项目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要求:7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
(二)简介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契诃夫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全盛期。这时期他由于到沙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去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统治的罪恶,作品的批判性日益加强。
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三)学生研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把描写别里科夫特征的文字以及别里科夫的语言对话找出来,认真品读(要求学生相互提问)。
2、请美术专业学生为别里科夫画一幅相,要能够体现别里科夫的特征。
(四)组成“别里科夫之死”项目调查组,讨论合作,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调查报告从四个方面着手: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结案报告
(五)组内进行调查讨论,看看如何写好结案报告。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品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2、写好结案报告书。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