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8
文档名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选修五】.docx

格式:docx   大小:5,111KB   页数:2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选修五】.docx

上传人:459972402 2019/9/25 文件大小:4.9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四 选修五】.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高一地理会考总复****资料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恒星日(23时56分4秒)10秒)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月初)快外)线速度平均30千远日点(7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米/小时月初)快小时,:(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北半球右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公转示意图)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东-2-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 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 23o26'(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 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 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 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 18点,依据每隔 15o,时间相差 1小时,每 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 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 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3-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 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 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 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 ,以每一度经度相差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 ,求东用加, 24小时,则减 24,日期加 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 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4-郑州李老师高中地理系列大气分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其他特点与人类关系高度高层大气2000-3000km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外层500km空气稀薄引力小热层气温虽高度增加高度电离无线电通讯85km而递增中间层气温虽高度增加垂直对流运动强50~~:17-,对流层气温虽高度增加中纬:10-:8-9km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