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构音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而导致在发出有意义言语的过程中出现的构音不清和声韵调异常等现象,从而影响言语的可懂度。:发音时声道畅通(无约束)的言语声。在声学上表现为通过声带振动调制呼出气流的一个准周期过程,它的声学谱为准周期性的谐波频谱,即指一种周期性的声音,包括一个基频分量和泛音分量;:辅音主要是由于气流在声道的某个部位受到一定的阻碍所形成的。因此,声母构音主要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气流受到阻碍的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发音部位指的是发音时主要用力的部位,包括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和舌根7个部位。发音方式主要包括鼻音、塞音、塞擦音、擦音和边音五种。:发塞音时悬雍垂上抬,鼻咽通道关闭,并在口腔某处闭合。塞音可以是不送气音,也可以是送气音。不送气的塞音在闭合期间有一个停顿期,而送气的塞音在闭合期间存在一种低频能量带。塞音的释放使闭合所建立的空气压力获得缓解,在声学上产生爆破音,同时也表明准随机噪音的形成。:鼻音是指发音时口腔某处闭合、悬雍垂位置较低、鼻腔通道畅通的辅音。:下颌距的定量测量反映了产生言语过程中下颌的运动能力。它的测量对构音异常的定量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颌的开合运动直接影响咽腔的大小。下颌张开度越大,咽腔的体积越小;下颌张开度度越小,咽腔的体积越大。第一共振峰F1是反映咽腔大小和咽腔共鸣状态的一个声学参数,它主要揭示下颌的开合运动情况,用F1(ɑ)和F1(i)两者的差值来反映下颌的开合情况,用公式表示为⊿F1=F1(ɑ)-F1(i),单位为Hz。:舌距的定量测量反映言语中舌的运动能力。舌是最重要的构音器官,能够向各个方向做运动,在言语中,舌的前后运动能改变声道的形状和共振峰频率,是影响言语清晰度最重要的因素。舌向前运动时,口腔的体积减小;舌向后运动时,口腔的体积增大。第二共振峰F2反映口腔的大小和口腔共鸣状态,主要解释舌前后运动的情况。用F2(i)和F2(u)两者的差值来反映舌运动能力,用公式表示为⊿F2=F2(i)-F2(u),单位为Hz。:唇距的定量测量反映唇的展唇和圆唇的运动能力。圆唇时唇腔体积增大,展唇时体积减小。第三共振峰F3反映唇腔的大小和唇腔共鸣状态,主要解释唇的展唇和圆唇能力。唇腔越大,F3值越小,反之亦然。圆唇时唇腔体积增大,F3值减小;展唇时唇腔体积减小,F3值增大。在汉语普通话中,韵母/ü/是圆唇最充分的音,韵母/i/是展唇最充分的音。分别用两者F3的差值来反映唇的运动能力。用公式表示为⊿F3=F3(i)-F3(ü)。:舌域图的定量测量反映下颌和舌的协调运动能力。通过连续发三个核心韵母,即最上位的舌前音/i/、最下位的舌中音/ɑ/、最后位的舌后音/u/,舌与下颌协调运动所构成的面积作为舌域图的测量指标。:口腔轮替运动速率是指每4秒钟能发出最多特定音节的总数。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反应了舌的运动状态、口部肌群的协同水平,它是衡量言语清晰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构音能力评估与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包括四个指标,即DR(pɑ)、DR(tɑ)、DR(kɑ)以及DR(pɑtɑkɑ)。口腔轮替运动包括对/pɑ、tɑ、kɑ、pɑtɑk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