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子学刊 2002 年第 4 期
齐文化觅谈
姜太公首封地新考
论营丘之营即荣亦即荣
赵组
(山东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摘要] 营丘地理定位问题是解决姜齐建国历史的关键,战国至汉代人们惑于临淄城的历史与繁华,遂将营丘
与之接凑,混淆了历史,致使太公封齐事与周初史实相抵悟。金文资料显示殷周之际,营、荣、荣皆源为一字,其
最早地望在荣,据史料我们考证了太公与荣的关系; 我们又印证了金文中“荣”器即太公家族之器,为西周早期历
史与齐国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线索。
〔关键词] 姜太公; 营丘; 荣泽; 荣器
f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382(200204- 0036- 09
余授中国古代史、齐国史多年,于殷周之际每周旋于诸家成说之间倍感姐龋,盖山
东齐鲁之封始于武王抑或成王世耶? 后世史料史论亦层累地叠压其上,遂f 迷茫至今。
时下借考古资料之补充,鲁史、燕史研究线索日益倡明,其东渐北上过程历历可数,唯
齐史独陷营丘泥淖之中,实为一大障绊。余于此亦苦思多年,遂不揣冒昧,于史料证诸
史实作此新考,用以求教于高明。
一、营丘成说叙略
人们对古营丘地望的界定,大体本自于司马迁的(( 史记》及后来的“三家注”。《周
本纪》曰: ‘时师尚父于营丘,日齐”。《齐太公世家》曰: “于是武王平商而王天下,封
师尚父于齐营丘”。在这里太史公给后世留下营丘为都邑名、齐为封国名的初步规定,
且在地理空间上的关系为大小互容。对此南朝宋裴iN 的一《集解》说: “《尔雅》日: 水
出其前而左曰营丘。郭璞曰: 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唐张守节的《正义》在
前条注中引《括地志》云“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后条注中复引《水经注》
云“今临淄城中有丘云,青州临淄县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他们通过对地
貌特征的征述,进一步把营丘和临淄的空间完全重合起来,至此形成较为传统的营丘临
淄说。
班固好古,且喜出新论。大约考虑到西周后期齐国因内乱而发生的徙都事件(胡公
由营丘徙薄姑,献公再徙临淄),本能地感到营丘、临淄当为两您复据营丘“边莱”
忖度其地当偏东近潍。于是除了在《汉书. 地理志》“齐郡”条下曰: “临淄,师尚父所
[收稿日期 20 02- 10- 10
〔作者简介赵组(1950 一),男,山东安丘人,山东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
封”外,又在“北海郡”条下日: “营陵,或日营丘”,留下了这种摸棱两可的见解。接
下来唐颜师古在《汉书》注里征引了正反两种意见: 东汉应劫支持新说,在前条注下日
“齐献公自营丘徙此,’; 在后条注下曰“师尚父封于营丘,陵亦丘也。”颜师古复引臣攒
反驳的话说“营丘即临淄也,营陵《春秋) 谓之缘陵。”颜师古本人则秉着班固“或曰”
的精神耍了滑头: “临淄、营陵皆营丘也。”受古文经朴学影响,后来沿营陵一缘陵线索
考据者日盛,尤受清浙东学派史地家顾祖禹、全祖望、刘师培青睐,营陵即今昌乐,于
是营丘一昌乐说遂成一派。
建国后新史学引为噶矢的两大家,郭沫若坚守营丘临淄说,并将这种观点引申到他
的甲金文研究中去; 而范文澜则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