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宁乡对子花鼓.doc

格式:doc   大小:109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宁乡对子花鼓.doc

上传人:taotao0a 2019/10/5 文件大小:1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宁乡对子花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宁乡对子花鼓————————————————————————————————作者:————————————————————————————————日期: 宁乡对子花鼓宁乡对子花鼓是流传于湖南省宁乡县境内,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明末清初,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民间开始广泛流传一种简单活泼的歌舞,随着优雅的独具江南风情的插秧、采茶等乐曲的奏响,一对青年男女翩翩起舞,这便是“打花鼓”。后经演变和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宁乡对子花鼓。2007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宁乡对子花鼓成功申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宁乡对子花鼓这种民间歌舞,早在十九世纪中期,即与龙灯、鱼灯、狮灯等以风俗记载于志。清同治六年(1867年)《宁乡县志、风俗志》记载:“上元灯有狮灯,以木为头,龙灯以纸扎头,又或多杂鱼灯,男女装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或跨竹马灯。各庙寺醵金演剧,观者如堵”。清同治年间,宁乡流沙河的土坝,已有花鼓的正式社班,各土坝班,班主王道开,有专门的行箱,活跃于宁乡、湘乡等地。对子花鼓是花鼓戏的祖宗之一,这已成众论。清代和民国时期,对子花鼓被歧视为“不能高堂教化”,称为“讨米花鼓”。1953年,经过整理的宁乡对子花鼓《贺新春》,被省选拔参加中南地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56年,《跳粉墙》获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优秀节目奖。1958年,宁乡县有万余人参加对子花鼓演出,盛况空前。1979-1980年,县文化馆在县城和东湖塘等处,举办地花鼓艺术培训班。宁乡传统的对子花鼓曲调,至今仍保留四十多个,如《跳粉墙》、《洗菜心》、《铜钱歌》、《八月望郎》、《宁乡正调》等。50年代在中南五省乃至全国产生强烈反响的花鼓戏大师贺桂先编剧并主演的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其诸多的戏剧元素很大程度上都取材于宁乡的对子花鼓。又叫“路皮子开台”宁乡对子花鼓由一丑一旦两个演员表演。丑角鼻子上划一道白印,两眼上各涂一道白印,或者在鼻梁上划一只蜻蜒,穿马衣马裤,头戴它帽,手舞纸扇,性格诙谐,是贫苦善良劳动者的化身。旦角化一般粉装,贴片子,身穿彩衣彩裤,系罗裙,戴压领和下围,梳巴巴头,拖一束长发,手里使用手帕和花扇,虽装饰华丽,但从头到脚散发着粗犷、朴实的泥土气息,有别于戏剧中的名门闺秀或小家碧玉。乐队由鼓、锣、小锣、双钹、大筒、唢呐组成,有的还加上云锣、笛子、小唢呐等。一对对子花鼓演员,乐队共十人左右。名城长沙网m$UPW9nGq_9l:HRY宁乡对子花鼓没有专门的班底。每逢新春或婚寿喜庆,由爱好者凑集起来稍加练****即出去演唱,这叫出花鼓。出花鼓前,演员要先饰好装,而后敲响锣鼓,进村沿户演出,因此又名沿门花鼓。他们沿途敲打“四季青”、“慢长槌”、"陕长槌”等乐牌,用唢呐、笛子吹奏“露水梭”、“接姐”、“枫树落叶”等曲牌,曲调悠扬,节奏平缓,群众称之为“麻山开台”,又叫“路皮子开台”。名城长沙网!X!Q`{U{2fd!B劳耕种作人事物史皆可作材由于对子花鼓始终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生息与共,由最初的劳动群众在乡间田头劳作时产生的原始音乐,再经艺人在户院、戏场、舞台等表演的实践和创造,使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劳耕种作、人事物史皆可作材”,既适合于农闲娱乐,又适合于专门表演。对子花鼓虽只有一丑一旦两个演员表演,但它却是一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