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论《中庸》之_中_的三位一体性.pdf

格式:pdf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中庸》之_中_的三位一体性.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0/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中庸》之_中_的三位一体性.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管子学刊 2001 年第 4 期
古代学术思潮
论《中庸》之“中”的三位一体性
于桂凤‘,郭明记2
(,江苏徐州 221009;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7 三位一体性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明显特征,也是其高明之处。本文以《中庸》之“中”为个案,具
体分析了三位一体性的涵义。子思所作《中庸》篇讲“中”是天下之大本。“中”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之大本,在
于《中庸》之“中”不是一个意义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即本体即认识即境界的三位一体的命题,即“中”既有本
体论意义,又有认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修养论意义。本体论意义是基础性、本源性的,认识论意义是过渡性、中
介性的,修养论意义则是归宿、终点,是前两者在更高环节上的统一。
〔关键词』中; 本体论; 认识论; 修养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82(200104- 0047- 04
子思所作《中庸》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作
为情感的喜怒哀乐之未发状态的“中”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之大本,在于“中”是一个
即本体即认识即境界的三位一体的整体性命题。这个整体性命题依次展现为三个不可分
割、逐层递进的环节,即以本体形态表现的本体论环节、以认识形态表现的认识论环节
和以境界形态表现的修养论环节。这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使其有能力承载起天下之本的
终极承诺。与之相应,这个大全的“中”内在地蕴含三层意义,即本体论意义、认识论
意义和修养论意义,这三种意义也是我们理性分析“中”之三位一体性的最佳切人点。
一、本体论意义
这是在最抽象、最普遍的意义上来阐释“中”的,这个意义上的“中”和中国哲学
中的最高范畴“天道”具有绝对的同一性,从而具有形上本体的本体论意义。作为绝对
的本体,它是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终极根据,是一切生生之根源,具有绝对的普遍性
和权威性,完全是一种纯粹客观的规定,未渗人丝毫的主观成分: 作为一切存在之所以
存在的终极根据,“中”构成万物统一性的基础,同时又超拔于万物之上,指向无限性
与永恒性; 作为一种纯粹客观的规定,它不是生成的,而是自然天成的,自满自足,因
而可称之为“自然天命”的生生不已的总体性。
自然天成、自满自足并不意味着“中”是一个独立于现象之外的实体性存在,相
反,本体意义上的“中”是一个看似虚无而实有的非对象性的客观存在,这里的非对象
性是指“中”不能直接成为感观认知的对象。因为形上的“中”自身不具有时间与空间
[收稿日期 2 0 0 1- -06 -- 2 8
[作者简介于桂凤(1973- ),女,哲学硕士,黑龙江阿城人,徐州师范大学社科部教师,主要从事中国
传统文化研究。
郭明记(1973- ),男河南南阳人,徐州空军后勤学院政教室教师。
万方数据
特性,无法直接以物质性的客体的形式进人思维主体的视域,使思维主体不能形成关于
它的感官印象,自然它也就不能成为思维主体直接认识的对象,所以仅仅凭借思维主体
的感性机能是无法形成关于它的本质性认识的。但是把握这一本体却是思维主体的内在
追求。人生而具有形而上的追求,力图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