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0章火灾防治第一节概述一、火灾与矿井或煤田火灾的概念凡失去控制并对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失的燃烧现象都为火灾(由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制定颁布的《火灾统计管理规定》中定义)。广义地说,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称为火灾。火灾是工伤事故类别中的一类事故。在消防工作中有火灾和火警之分,两者都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当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小时称为火警。在矿井或煤田范围内发生,威协安全生产、造成一定资源和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的燃烧事故,称之为矿井或煤田火灾。我国是一个矿井火灾灾害较严重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425对国有煤矿的不完全资料统计,共发生火灾168次,其中内因火灾154次,外因火灾14次,封闭采区或工作面59个,影响煤量3080Mt,冻结煤量4217Mt,。三、矿井火灾的类型及其特性1、按引火原因分类1)内因(自燃)火灾。自燃物在一定的外部(适量的通风供氧)条件下,自身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产生并积聚热量,使其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而形成的火灾称之为内因火灾。在煤矿中自燃物主要是具有自燃倾向性的煤炭。在整个矿井火灾事故中,内因火灾占的比例很大。我国在1953~1984年32年矿井火灾统计资料中,自燃火灾占94%。自燃火灾大多发生在采空区、遗留的煤柱、破裂的煤壁、煤巷的高冒以及浮煤堆积的地点。自燃火灾具有发生和发展缓慢、须经历一段时间、有预兆和火源比较隐蔽等特点。2)外因火灾。多发生在井口房、井筒、井底车场、石门及机电硐室和有机电设备的巷道等地点。外因火灾具有火源明显、发生突然、来势凶猛等特点,若发现不及时,则可能酿成重大事故。由于外因火灾往往是由表及里进行的,若发现及时,还是容易扑灭的。矿井外因火灾所占的比重一般都比较小。三、矿井火灾的类型及其特性2、消防分类A类火灾:,煤炭、木材、橡胶、棉、毛、麻等含碳的固体可燃物质B类火灾,指汽油、煤油、柴油、甲醇、乙醇、丙酮等可燃液体C类火灾,指煤气、天燃气、甲烷、乙炔、氢气等可燃气体。D类火灾,象钠、钾、镁等可燃金属燃烧形成的火灾。,可分为原生火灾与再生火灾;按可燃物状态分类,可分为阴燃火灾与和明火火灾;按发火地点的不同分类,可分为井筒火灾、巷道火灾、采面火灾、煤柱火灾、采空区火灾、硐室火灾;按燃烧物的不同分类,可分为机电设备火灾、火药燃烧火灾、油料火灾、坑木火灾、瓦斯燃烧火灾、煤炭自燃火灾等。三、防灭火研究的内容煤矿火灾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内容应围绕一个目标和三个问题。一个目标就是防止矿井火灾发生,对于已发生的火灾要防止其扩大,并最大限度地减小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三个问题是:一、火灾是如何发生的?其内容主要是研究矿井火灾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各类火灾的发生过程和特点,这是防灭火的理论基础;二、如何防止火灾发生?包括火源预测、火灾预防和预报技术;三、火灾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而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第二节矿井外因火灾及其预防一、物质燃烧的充要条件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两组分在空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放热、发光和有新物质生成是燃烧反应的三个特征,是区别燃烧和非燃烧现象的依据。1、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高温能量或火源。2、充分条件----三个必要条件同时存在,互相作用;Q生>Q散火源可分为显火源和潜火源两种。所谓显火源既是以明火、高温的表面或灼热的物体的形式显露于空间,可燃物一旦与其接触即可发生燃烧。如气焊和电焊产生的高温焊碴、燃着的香烟头等皆属于此类。所谓潜火源既是平时处于常温状态,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人员操作失误、设备零件故障、安全装置失效等原因)有可能产生火花、放出热量和转化为高温热源。如具有短路危险的电缆接头、作高速相对运动的两固体接触面、不合格的炸药爆破等都属于潜热源。3、煤矿常见的外因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电能热源、摩擦热、放明炮、糊炮等、明火(高温焊碴、吸烟)二、外因火灾的预防1、我国的消防方针----预防为主,消防结合2、防火对策-----矿井火灾的防治可以采取下列三个对策:1)技术(Engineering)对策(1)灾前对策----防止起火、防止火灾扩大(2)灾后对策----报警、控制、灭火、避难2)教育(Education)对策-----知识、技术、态度3)管理(法制(Enforcement))对策----制定各种规程、规范和标准,且强制性执行。这三种对策简称“三E”对策。前两者是防火的基础,后者是防火的保证。三、预防外因火灾的技术措施预防火灾发生有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火源产生;二是防止已发生的火灾事故扩大,以尽量减少火灾损失。(一)防止火灾产生1、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产生和存在。按《煤矿安全规程》及其执行说明要求严格对高温热源、明火和潜在的火源进行管理。2、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不得不用时应与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