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论文古文学论文古哲学论文从应然之“自然”到应然之“我”摘要:在《老子》中,“道”不仅是世界本原,还是价值依据。作为价值依据的“道”受“自然”的规范。《老子》中的“自然”,不是实然的描述,而是一种判断、规范,乃是应然之自然。“道”作为最高范畴,受“口然”的规定,“口然”实际上成为价值标尺。由于老子学说本质上属于价值理论,因此老子在自我问题上肯定的不是“形躯我”、“认知我”,也不是“情意我”,而是“价值我”O关键词:老子;自然;自我《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哲学“专著”,其理论特色在于以宇宙论为根据处理政治、人生问题。《老子》一书虽未明确地将“人”作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其立说归本于政治与人生,故而对人的认识与规范应作为理论预设而隐藏在文本中。关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老子的这种境界之道,实质上是一种无我之道、无主体之道”①,有学者则分析认为老子在自我境界问题上肯定的是“情意我”②。这些论断的背后是对老子之道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质的不同认识。本文尝试从“自然”的价值内涵及“自然”对“道”的规范入手,探讨《老子》中蕴含的自我问题及老子在这个问题上所可能有的主张。一、应然之“自然”在《老子》中,“道”不仅是世界本原,还是价值依据。③关于老子之道,陈鼓应也说过:“老子的哲学系统是由'道'开展的……'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是老子所预设的……它只是一项预设,一种愿望,借以安排与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④在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耍理论参照的今天,这样的论定不能不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老子的哲学系统屮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同时又可以成为价值依据?这屮间的理论脉络是怎样的?笔者认为解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老子》中“自然”及“道法自然”的理解。“自然”在《老子》中出现五次,它的字面意思是“自己如此”。若沿着这个字面解释进行引中,则“口然”一词应是对事物不受外部力量、意志主导的一种实然存在状态的描述,只具有描述义而没有规范义。这样的引申理解在《老子》文本中能否成立?下面进行逐一分析: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7章)⑤关于本章最后一句有不同解释,任继愈的解释是“事情办妥贴了,百姓都说'我们木來就是这样的⑥,李零⑦、高亨⑧、陈鼓应⑨同任继愈的理解接近。刘笑敢不同意这种理解,他认为这里的“谓”应当解释为“评论”,这句话是百姓对圣人之治的评论,所以本句当解为:百姓称赞圣人无为而治的管理办法符合自然的原则。⑩笔者认为,本章是老子站在百姓的角度看政治治理的好坏,因此最后一句中必定包含两个事实:一是治理者的行为;二是百姓对治理成果的感受。根据本章第一句所说,则以百姓感觉不到治者的存在为上。既然如此,则百姓在评论圣人Z治时认为此乃“我自然”也就在情理Z屮。当然这种结果在事实上乃是圣人无为而治的结果,刘笑敢强调指出的正是这一点。他的意见可以使我们更加完整地理解文木潜含的意义,但就本句的解释来说,笔者赞同任继愈等人的理解。这里的“自然”仍可取其字面意思,即“本来如此”、“自己如此”。那么它在这里是否只有描述义而无规范义?本章第一句“太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