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王传贺画集.doc

格式:doc   大小:1,36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传贺画集.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0/21 文件大小:1.3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传贺画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传贺画集--年年有鱼评王传贺先生画作:得鱼不忘筌鱼抓了,筌也拿走得鱼不忘筌顺手拿走了筌——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描来描去,无非是要强调意的重要性。可是去看王传贺先生的画作,画意当然要领略,画本身唯美的形式,也绝对不能放过。本来,意到了,表意的形式真的不重要了吗?鱼抓了,可是抓鱼的那只竹篓,工艺精美,匠心独具,若弃之不顾,是否也算暴殄天物呢?所以,就算偶尔有一回买椟还珠,也绝不意味着盒里的珠子就不是稀世珍宝,而是不极端一点儿,又怎能表达出对形式美的由衷赞叹。王传贺先生的画意汪洋恣肆,直入观者胸襟,令人回味不已,然而王传贺先生又极注意绘画本身的形式美。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一直疑惑,陶老先生真的明白了造化自然的真意吗?之所以不能说出,到底是因为得意忘言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相比之下,王传贺先生却既体会到了“真意”,又致力于用唯美的形式来承载这真意。除去云山雾罩得大概连画家也不知所云的现代派、抽象画,画的形式本身也一样是中外艺术家的追求对象。随着摄影等机器复制技术的发展,早在好几十年前,德国的本雅明就惊呼,传统艺术的光晕及神圣性被完全摧毁了。受摄影等复制技术损害最严重的,应该是西方模仿、求真的传统艺术观念吧?而我们国画艺术的光晕呢,却是先天就对复制技术彻底免疫的。“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老人的这几句话,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地就说明了国画艺术的先天免疫力是怎么来的。如果说太似已是媚俗,那么模仿与求真,大概就得算是恶俗了吧。“似与不似之间为妙”,似和不似,应该各占多少比重才算完美?一比一,还是二比一?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既然没有谁愿意自己被当作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的典范,也就没有人试图要对这个“似与不似”进行量化。然而,无法被量化的东西,不意味着无法被感知,起码,我们可以从王传贺先生的画作当中,领略“似与不似之间”的无限妙处。黄宾虹老人给“似与不似之间”做了具体解释:“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看来似和不似的对象,都是物象。完全不似物象,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能算画;太似以至于一味的形似,也算不得好画,用苏东坡的话说,叫做“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不过,一味形似,难度当然要比完全不似高,欺世固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