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桥梁美学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桥梁美学论文.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19/10/27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桥梁美学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桥梁美学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但其实建筑比诗更华美、更厚重、更感人至深。建筑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还渗透着由历史沉淀而来的的人文情怀,桥梁亦是如此。桥梁是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它从自身的实用性、巨大性、艺术性而极大的影响人类的生活。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桥梁美学对于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桥梁美学越来越受到人们所关注。人们所建设的桥梁不仅希望桥梁所能达到实用的功能,而且还注重桥梁美的特性。例如北京郊区的卢沟桥。不仅栏杆上雕刻的485个狮子千姿百态,堪称一绝,桥头的华表,碑亭更是典雅华丽,比例恰当,精美异常,而且大桥的整体造型,对称均衡,比例恰当,和谐统一。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颐和园玉带桥和17孔桥,也以其独特和美丽的造型驰名中外,洁白的桥身与清山碧波、绿树红花、亭台楼阁融为一体,和谐美观、相映成趣,一直是许多画家和摄影爱好者入画入照的佳景。现代人们更注意桥梁美学的功能,例如我国最近几十年修建的长江上的铜陵大桥和赣江上的南昌八一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和国外的许多的桥梁,都做了专门的景观设计,使这些桥梁不仅体现了大型桥梁的造型美,而且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桥梁建筑一绝——赵州桥中来具体的发掘这种美。始建于隋凯皇十五年的赵州桥,千余年来,它栉风沐雨,曾历经十余次水灾,多次战乱,八次地震,依然巍然屹立于我交河之上,除了少许石拱坍塌之外,其余皆保存完好,这在桥梁史上十分罕见。赵州桥历经沧桑却保存完好,这应该归于主持设计它的李春等人。他们所选的桥址曾是输入运输码头,被加固的河岸,十分有利于河床的保护,是桥梁能够在千年中承受洪水的冲刷、地震的侵袭。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坦形拱的创造与应用,赵州桥曾是隋朝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但交河每逢夏秋之际泛滥,据文献记载,赵州桥在建成后的1300多年中曾历经11次较大洪水的考验,这充分说明了在这样的地方,只有建拱桥才能借助其大跨满足水上运输和排泄洪水的需要。在拱形设计上,李春等人独具匠心,根据桥址的地理位置及其特征,摒弃了传统的半圆形拱,而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块径单孔坦拱。因为两岸地势低平,惯用的半圆形拱会是桥丧失本身所具有的陆路交通的作用,同时会增加成本,这样反而得不偿失。因此李春等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增大跨径、降低拱矢的“坦拱”方案。这不仅极大的降低了桥的坡度,也便利了人与车马的通行。坦形拱的应用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大了泄洪量。赵州桥大拱上开四个小孔之后,增加了洪水流通面积,使得夏秋之际的汛发洪水得以迅速排泄,减轻了水流对桥身、桥基的冲刷。同是也增强了桥梁的美感,使桥梁的的整体形状显得“线条柔和,构造空灵,既稳重又轻盈,寓雄伟于秀逸”。赵州桥是集我国古代拱桥建筑艺术之集大成的精品。它建筑结构独特,“奇巧因护,甲于天下”,不仅建筑水平高,而且建筑艺术十分优美,反映出我国独特的民俗艺术风格,它额户型办公和敞肩小拱的造型,线条柔和,远眺犹如出月出云,长虹饮涧。桥面两侧的栏杆和望柱上,分别刻有龙兽状的浮雕和竹节潘龙,宝竹等造型,构图古朴大方,形象矫健飘逸,工艺精湛,惟妙惟肖,其桥上的装饰艺术是我国艺术写实性与浪漫主义风格的结合。毫无疑问它是美的,它反映出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它的这种和谐之美正是桥梁美学的绝佳体现。写到这里,有必要阐述一下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