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狂犬病疫情及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培训2006年10月,卫生部印发了《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176号),对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适应我国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研制技术的最新进展,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卫生部组织制定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试行)》同时废止。狂犬病暴露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暴露分级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I级Ⅱ级Ⅲ级暴露分级释义I级::,在难以用肉眼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为II级.,:“贯穿性”表示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粘膜被动物体液污染常见情况有与家养动物亲吻、小孩大便时肛门被舔以及其它粘膜被动物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狂犬病感染的二个条件:1、身体表面的伤口2、含有狂犬病毒的唾液只有当这两者合二为一时,才有可能发生暴露处置狂犬病预防处置门诊的医师在判定暴露级别后,根据需要,要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分级处置原则I级暴露:确认病史可靠则不需处置“病史”特指“接触史”。如能确认与动物接触过程中皮肤完好、接触方式没有感染危险,则不需要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