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3
文档名称:

王小波全集.doc

格式:doc   页数:6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王小波全集.doc

上传人:顾生等等 2016/1/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小波全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王小波全集》题记王小波全集:诗意的栖居——思与诗的融合王小波无疑是当代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他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商业管理。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及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文字。王小波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思想和行文的特别。他幽默睿智,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是一个自由思想者。2005年4月在鲁迅博物馆开展的王小波生平展览中,开言语这样写道:“这位****惯于沉默的思想者,以幽默的反讽又诗意超俗的笔,创造了汉语的奇迹。他的生命不是传奇,而是一个充满了创造和历险的艰辛旅程;他的文字也不是神话,而是来自一个智慧而自由的世界的邀请。”王小波可谓“先前寂寞,死后哀荣”。生前人们对他知之甚少,近些年来才形成了一股“王小波热”。虽然,在中国,人往往死后才可扬名,才得以盖棺论定,这难免有点悲哀。但这多少可以体现“时间”这一试金石的魔力来。时间证明一切,只有真正的“金子”才能在时2间的洪流中沉淀下来。小波远走了,但他的思想,他的精魂却留了下来,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值王小波逝世10周年来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作家,我们根据王小波夫人李银河的授权,将他的作品全面、系统地结集出版,形成了这套独家首次编辑出版的《王小波全集》十卷本,以飨读者。这套全集,根据其作品的形式和字数的多少,我们将《王小波全集》分为十卷,每卷都以平装和精装珍藏版两种装帧形式出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第一卷、第二卷为杂文。王小波生前留下的35万字的杂文曾以《思维的乐趣》和《我的精神家园》两个集子出版过。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以《沉默的大多数》为书名将这些文字全部收入其中。这次,我们在第一卷中收入了《思维的乐趣》中的全部作品,另外还收入了个别这些集子中没有收入的作品;第二卷收入了《我的精神家园》中的全部作品。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为长篇小说和剧本,收入了原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青铜时代》中的三部长篇小说和《黑铁时代》中的剧本《东宫•西宫》,其中第三卷收入《万寿寺》,第四卷收入《红拂夜奔》,第五卷收入《寻找无双》和《东宫•西宫》。第六卷、第七卷为中篇小说,其中第六卷收入了原《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的阴阳两界》等五部,第七卷收入原《白银时代》中的《白银3时代》、《未来世界》、《2015》和原《黑铁时代》中的《2010》等四部。第八卷为短篇小说,收入原《黑铁时代》中的短篇小说。第九卷为书信,除收入原《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书信外,又收入了新近收集到的王小波部分书信,并将李银河写给王小波的书信及他们二人的部分照片也收入其中,这些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第十卷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铁时代》中的三篇小说未竟稿外,其余作品都是李银河根据作者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新近整理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出版。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过去出版的王小波作品的各种版本,特别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以期能将王小波的作品以更完美的形式奉献给广大读者。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始终追求一种“旨趣”——思维的乐趣,而内蕴的则是一种精神——批判的精神。在作家幽默、睿智的笔触下,完成着对现实的深入思考。在小波的小说中,这些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人的存在的思考,通过调侃、寓言、怪诞、变形的方式在真实和虚构的交融中神似而非形似的展现出来。在这里,在那个时代,王小波做了最大程度的创新。他将真实与虚构、历史和现实、西方现代文学的形式和中国传统的思想与中国的现实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充分发挥了他天才般的想象力。小波奇迹般地运用汉语,“充满劳绩”地完成了一个诗人“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在幻想和现实中,在理性和感性的杂糅中,将思与诗熔铸在了他的所有文字中。4小波不断地创新,凭借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文方式,足可以在那个年代(多少也是这个年代)缺乏诗意的文坛沙漠上竖起一面旗帜来。况且,正如他的夫人李银河说的,“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够让毫无相同经历的年轻一代喜欢,证明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能够超越时间的东西。这就是所谓‘永恒的主题’,比如爱和美。”这里我们不禁依稀看到了一点鲁迅先生的背影和他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邃的目光始终落于这片苦难的大地。虽然王小波的文字远没有鲁迅文笔的成熟、老练,却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多少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坛、思想界的希望。可惜,“天妒其才”,正值他创作巅峰之时却因心脏病突发英年早逝,留给读者无尽的惋惜和怀念。否则,或许,小波会执著地追寻着“成为思维的精英”的轨迹前行,或许可以给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