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肿(淋巴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淋巴水肿的住院患者一、水肿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肿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淋巴水肿(ICD-10编码:)(二):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初期患肢或患处呈凹陷性水肿,抬高局部可减轻肿胀。经过一段时间,水肿逐渐变成非凹陷性,且皮肤变厚、毛孔增大、角化粗糙。病久者肢体明显增粗或阴囊肿大,可妨碍运动功能。有的淋巴水肿可并发感染,表现近似丹毒或蜂窝织炎,有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和(或)体温升高。。(2)CT与MRI检查: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参照《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①水肿,自肢体远端向近端扩展的慢性进展行无痛性浮肿,可累及生殖器及内脏。②皮肤改变,色泽微红,皮温略高;皮肤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后期呈“象皮腿”。③继发感染,多数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感染症状④。溃疡,轻微皮肤损伤后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⑤恶变。少数病例可恶变成淋巴管肉瘤。 :淋巴水肿的皮下组织,呈粗糙的蜂窝样改变,尚有可能发现与淋巴水肿相关的其他病变。(1)Ⅰ期:呈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可大部分或完全缓急,无明显皮肤改变。(2)Ⅱ期:肺凹陷性浮肿,抬高肢体不能缓解,皮肤明显纤维化。(3)Ⅲ期:肢体不可逆性浮肿,反复感染,皮肤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和硬化,呈典型“象皮腿”外观。 湿热下注证:急性淋巴水肿,发于下肢,局部水肿,皮色微红,皮温略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痰瘀互结证:慢性淋巴水肿,非凹陷性水肿,皮肤改变,日益增厚,苔藓状或枯皮样变,疣状增生。舌质紫暗,苔腻,脉弦。(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3)心电图、下肢动静脉彩超。: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胸部X线片等。(八)治疗方法: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推荐方剂:四妙勇安汤加减。玄参、当归、金银花、甘草等。痰瘀互结证:治法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推荐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桃仁、红花等。2、外治法贴敷疗法(1)外敷膏药:野葛膏中用野葛以散风清热解毒,当归活血养血,附子、细辛、乌头、蜀椒等祛风除湿,温阳散寒,通络止痛。(2)中药湿敷:消栓通脉散,方中芒硝、海藻、昆布、夏枯草软坚散结;麻黄发汗利水;炒白术健脾利水;花椒、艾叶、姜黄、桑枝温通经络;红花、苏木活血化瘀;槟榔、透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