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从《论语》感悟师德.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论语》感悟师德.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0/31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论语》感悟师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论语》,悟师德柳南区实验小学王庆芳在儒家文化里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那么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传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他认为可以同学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就会失掉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白费口舌。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损失人才,也不白费口舌。应该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有言之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无言之教”在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学生。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也就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小学生的摸仿能力强,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己,做好学生的榜样。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开篇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传统的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且不时温习它。但我觉得将它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且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应该是正确的。作为教师也就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于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我们常说“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捅水”,博览群书,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去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在孔子的学说中,最高的道德范畴是“仁”,在《论语》中,有一百多处是讲到“仁”的。依照孔子的意思,“仁”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优秀作风和优良表现的不可竭尽的源泉;因此,做到了“仁”便是一个崇高的人。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平等,又是孔子在师德方面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孔子经常同学生谈心,要求他们各抒己见。每当学生学有所得时,他总是大加鼓励,他极力倡导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从不自以为是,能如实地来评价学生和他自己。如有一次他问子贡:你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回答说他不敢和颜回相比,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接着就说:“弗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