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文档名称:

振兴村规划.doc

格式:doc   页数:5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振兴村规划.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6/1/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振兴村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目录一、省级生态村申报表二、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请示及批复意见三、省级生态村指标及完成情况四、创建省级生态村建设规划五、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报告六、创建省级生态村技术报告七、佐证材料图片集创建省级生态村申报表申报村名称汤原县振兴乡振兴村村长姓名郑学理电话**********申报日期2014年6月20日关于申报省级生态村的请示振兴政府:振兴村地处我乡镇政府所在地,全村耕地面积28750亩,农户1200户,3770人,辖12个村民小组。近年来,我村为进一步加快生态的创建步伐,制定了生态村建设规划,大力创建村容整洁、管理有序、景观协调、水清气洁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产业和协调环保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进一步开展生态村的创造活动,提高村民自觉遵守环保的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努力创建了村风文明、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进一步掀起我乡开展生态村创建的热潮,搞好振兴村的新农村建设,现特请求上级批准我乡振兴村申报为生态村。妥否,请批示振兴村民委员会二0一二年四月十六日乡(镇)人民政府审查意见:年月日(盖章)县(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年月日(盖章)市级环保局审批意见:年月日(签章)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专家组意见:专家组组长:年月日(签章)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年月日振兴村省级生态村指标及完成情况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完成情况一级指标序号二级指标社会状况1村容建设与发展规划符合要求符合要求2村民环保意识与污染事件符合要求符合要求3产业政策与环保政策符合要求符合要求4宣传教育与生态文明符合要求符合要求经济水平5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元/人·年≥400011000环境卫生6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5957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89污染控制8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909生活污水处理率%≥408010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资源保护与利用11清洁能源普及率%≥809012农膜回收率%≥90951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8514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91可持续发展15绿化覆盖率%≥203316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5010017化肥施用强度公斤/公顷≤140达标农药施用强度公斤/公顷≤%≥408019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上升达标公众参与20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9596年月日(盖章)振兴村省级生态村建设组织机构组长:张海军副组长:孙常福成员:刘迎春叶鹏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制度一、例会制度1、每月召开一次创建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布署和推进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2、每半年召开一次总结汇报会议,创建领导小组向村民代表汇报创建工作情况,征求改进意见。3、创建活动中重大事项要阳光运行,集体决策,减少失误。二、公开制度1、定期公开创建项目实施情况。2、定期公开创建财务收支情况。3、采用公开栏、汇报会等方式长期或不定期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工作制度1、创建领导小组成员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推进。2、立足民生改善,工作坚持高标准。3、主动接受上级环保部门指示和考核。四、管理制度1、加强管理,巩固创建活动成果。2、成立创建生态村管理队伍,具体负责各项管理工作。3、加大资金投入力振兴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建设规划一、建设规划目标(一),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具体落实到生态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在产业布局,生产力发展力求充分考虑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多层次人文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建设。,环境质量和生态承载力,保护资源,环境使之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确保生态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努力解决创建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快生态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居民生态环境质量,进生态村健康发展。(二)生态村的建设目的建设生态村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从保护互助村生态环境,建设好生态安全防护体系,从根本上缓解,克服潜在的生态危机的同时,最大地发挥我村的地域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效能,从战略层次上实现传统的经济模式的转型,建成互助村特色高效发达的生态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总量小,后劲不足的问题;扬长避短,抓住特色,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获取最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整体效益,增强综合实力的竞争力,推进集贤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发挥优势,克服制约、扬长避短,继承传统,开拓新貌。,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指导,促使集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