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气性坏疽病因往往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或腐败性细菌感染所至。炎症常在皮肤、软组织损伤后发生,化学性物质刺激如药物注射不当或异物存留于软组织可诱发感染。临床表现常因细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病情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症状1、局部呈现为红、肿、热、痛,红色较暗无明显界限,中央部颜色较周围深;中央部常因缺血发生坏死。部位表浅者症状明显,部位深者常只有局部水肿及深压痛。由产气的厌氧菌所引起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局部可及捻发音。2、可伴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白细胞计数增加。3、常易并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检查血白细胞增加。治疗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止痛、患肢抬高,选用有效抗生素(第三代头孢抗菌素)。2、局部治疗:热敷,理疗,外敷药物。3、手术治疗: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有时虽无脓肿形成,但为了减轻组织张力或压迫,也应作切开减压。【临床表现】潜伏期可短至6~8h,但一般为1~4天。局部表现病人自觉患部沉重,有包扎过紧感。以后,突然出现患部“胀裂样”剧痛,不能用一般止痛剂缓解。患部肿胀明显,压痛剧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紧张,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刀割时不收缩,也不出血,犹如煮熟的肉。伤口周围常扪到捻发音,表示组织间有气体存在。轻轻挤压患部,常有气泡从伤口逸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全身症状早期病人表情淡漠,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高热、脉搏快速(100~120次/min),呼吸迫促,并有进行性贫血。晚期有严重中毒症状,血压下降,最后出现黄疸、谵妄和昏迷。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病人常丧失肢体,甚至死亡。故一旦确诊,应立即积极治疗。,须紧急进行局部手术处理,。一般应采用全身麻醉,不用止血带。术中应注意给氧,继续输血,输液和应用抗生素。在病变区作广泛、多处切开(包括伤口及其周围水肿或皮下气肿区),切除已无生活力的肌组织,直到具有正常颜色、弹性和能流出新鲜血的肌肉为止。敞开伤口用大量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术后保持伤口开放,用过氧化氢液湿敷,每日更换敷料数次。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截肢:a、伤肢各层组织均已受累且发展迅速;b、肢体损伤严重,合并粉碎性开放骨折或伴大血管损伤;c、经清创处理感染仍不能控制,有严重毒血症者。截肢部位应在肌肉未受累的健康组织处。截肢残端不缝合,用过氧化氢液湿敷,待伤口愈合后再修整。(1000万U/d)和四环素(2g/d),兼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减少伤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所造成的缺氧环境。,纠正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止痛、镇静、退热等。传播途径(1):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通常不超过几秒钟)。人在说话时,可产生170个左右飞沫,飘扬1米远,。咳嗽时排出460个左右飞沫,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最多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