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探讨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探讨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9/11/9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探讨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探讨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笔者随机对800例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术后切口感染18例,%。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抗生素的使用等是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切口感染。【关键词】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医院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曾有医院感染调查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率的发生,笔者随机对2008年~2010年普外科手术800例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其中男435例,女365例,年龄3~80岁,,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感染。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3)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4)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5)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手术切口类型分类标准:Ⅰ类为无菌手术切口;Ⅱ类为污染手术切口;Ⅲ类为感染手术切口。 ,按照诊断标准判断有无切口感染,详细记录统计所得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本组共调查普外科收治的各类手术患者800例,术后切口感染18例,%。 Ⅰ类切口为105例,感染1例,%;Ⅱ类切口为495例,感染10例,%;Ⅲ类切口为200例,感染8例,%。Ⅲ类切口感染率与其他两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阑尾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较高,与其他类型手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7d者290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者1例,%;住院时间8~15d者396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者10例,%;住院时间≥16d者114例,其中发生切口感染者8例,%。住院时间≥16d者与其他两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单独用药、二联用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很多,涉及患者及手术操作两方面,主要与患者切口类型、手术类型、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有关。 Ⅱ%,Ⅲ%。因此Ⅱ、Ⅲ类切口感染的控制是手术后预防感染的重点,针对高危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进行目标性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