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引言
事情发生在年的夏天,中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一场大洪水。一
个军人家里遭了水灾,他准备利用休假回去帮助妻儿老小安顿一下,得到了
上级领导的批准。就在这时候,他的部队接到长江抗洪救灾的紧急命令。他
丢掉回家的火车票,毅然踏上远离家乡的抗洪抢险的征途。在与洪水殊死的
奋战中,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当初选择回家是可以的,他有休假和
照顾家小的权利。可是他也有为国分忧、为民尽力的责任。在权利与责任之
间,他永远地选择了后者,成为人民心中的英雄。
每个人都会面临权利与责任选择的问题。当人同时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
时,人的权利与责任就会出现矛盾,因此,人也在随时选择自己的角色。
其实,人需要选择自己的余地是非常大的。下面举个例子:
一个男孩和同桌的女孩因某个问题争吵不休。老师提醒他们遵守中学生
守则,自习课要保持安静。男孩回家告诉父母,回答是:“别跟女孩一般见
识。”男孩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学生和男孩。由于父母工作的变迁,男孩从北
京迁到上海上中学。他听到许多对他的议论都是,有关“北京人”或“北方
人”与“上海人”或“南方人”的不同。这时他感觉到自己不是单个的学生
和男孩了,已经代表北京人或北方人了。后来,男孩到美国去念书,美国人
又把他分类为“东方人”,其定位的范围更大了。他代表包括中国大陆人、
台湾人、香港人,还有日本人、越南人、菲律宾人等黄种人。
一次在美国的野外郊游,这个男孩因迷恋森林中一种奇异的植物而落队
了。他突然发现伙伴们已不在身边,便赶紧向前追赶。可是走了一阵子之后,
他发现自己又回到刚才那个奇异的植物那里。迷路了,孤独、恐怖一下子把
他笼罩起来。男孩不知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前进,除了听到各种鸟叫,看到蹦
跳的小松鼠,找不到有关人的踪迹。他发现湿地上有不同动物的脚印,惟独
没有人的脚印。他多么希望能见到人,不管是蓝眼睛的还是黑眼睛的,不管
来自哪个洲的,不管是什么年龄或性别的。急切向往人群的男孩终于碰到后
面来的旅游者,这时他感觉大家都是地球人,都属于人类。
人的范畴可大可小。人怎样选择自己?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每个人可
以选择自己的爱好、学历、经历、职业、婚姻、生活方式等。但作为人类的
一员,首先你应该是人。
当人种、民族、国籍、生长地、阅历、祖传、职业、性别、年龄不同时,
人便表现出遗传与环境造成的差异。越微观越抽象,人的差异就越大,就像
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然而,从宏观的角度看,
人是区别于动物、植物等物质的万物之灵,具有天造地设的地球人的共性。
这个人不是个体的偶然的存在,而是在更广袤的参照系上的整体的本性人的
存在。
老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警察与小偷、领导与百姓⋯⋯人的各种角色
受各种规范的限制。同时,人作为地球人,超越所有局部的人的划分,应该
具备人的本性,如友爱、善良、正直、平等、智慧、忍耐、进取、劳动生存
等。因此,不论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背景、是什么社会地位、怎样
生活,我们,地球上的精灵,首先要做这样的真正的人。
中国古代就对人性有所认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
兽的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人类的共性。
由于历史与人类社会的种种变迁,如物欲的膨胀、世俗的影响、激烈的
争夺、相互的蚕食、专制的束缚、思想的偏颇,人渐渐被各种污浊包裹起来,
变得非人了,出现扭曲的人性,变态的心灵。于是地球上演出了一幕幕反文
明、反进步的战争、浩劫、动乱等恶剧、丑剧。做人,需要去掉这些非人性、
非理性的污浊,明白“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
有人说,这无非就是“人学”。大凡中外哲学、社会学、人类学都跑不
了“人学”。有关人格、人性、人生的论述或书籍已经出了不少。
这里说的学会做人,不仅包括这一范畴的哲理,还是个关乎全球未来教
育的命题。即针对国际化的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去寻找当前中国青少年
成长特点的交融点。学做真正的人,并学做适应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人。
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
的财富》中,对“学会做人”()有这样一段解释:“教育
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
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
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
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我们
在选择自己使之符合世纪世界发展的需要时,我们不能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