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文档名称:

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doc

格式:doc   大小:6,563KB   页数:6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1/12 文件大小:6.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炭河里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1第一部分考古资料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2001~2005年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经过三次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西周时期城址的发现尤为重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将三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公布如下。一、遗址概况(一)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图一炭河里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炭河里遗址位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现改名为栗山村),地处湘江支流——沩水上游黄材盆地的西部,东经112°5′30″,北纬28°9′00″,东距长沙直线距离100余公里(图一)。沩水发源于雪峰山东北麓宁乡县与安化县交界处海拔700余米的沩山,其上游正源为黄材河(当地俗称“炭河”,因其为沩水正源亦称“沩河”),黄材河自西向东于横市镇与南来的楚江合流后始称沩水。黄材盆地是黄材河中段一个不大的山间盆地,略呈椭圆形,东西长,南北窄,面积数百万平方米。盆地中央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约115米,周围被相对高度200米以上的高山环抱。溪、胜溪、蒿溪等几条小河分别从北、南、西三面冲出山口在盆地西部汇入黄材河,炭河里遗址正处在黄材河、溪、胜溪三条小河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与墓葬发掘简报交汇处的北岸,属河流一级阶地自1959年修建黄材水库以来,在盆地周围台地、低山和河滩等处陆续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已250件,是湖南境内出土商周铜器最密集的地区(图二)。图二炭河里城址附近地理环境及以往出土商周青铜器地点示意图(二)遗址发现和以往工作情况1963年5月,沩水流域大水过后,村民姜某在黄材河与溪河交汇处河滩发现一件商代青铜提梁卣并上交湖南省博物馆。7月,湖南省博物馆派高至喜等前往当地调查发现该遗址,高至喜先生确定遗址的年代为商周时期并认为遗址与周围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可能有联系[1]。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何介等对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掘面积不足20平方米,所获遗物不多,发掘材料至今未正式分布,但何介[2]、王文建[3]等先生在相关论文中披露了此次发掘的部分文物,并一致认为遗址的年代为商末至西周早期。1994年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宁乡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并聘请湖北沙市博物馆文必贵同志为技术指导,对炭河里遗址进行了重新调查,为日后进行的科学发掘奠定了基础。(三)遗址保存现状遗址现存范围分布于黄材河北岸与溪河交汇处的扇形地带内,保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据调查和发掘得知,遗址主要部分堆积厚约2米,其中下层厚约1米为商周时期堆积,上层厚约1米为秦汉以后堆积,以清代至民国时期堆积为主。遗址现存区南边断崖为1969年大水后修建现黄材河北堤取土形成,断崖以南部分商周时期文化堆积已被全部破坏。遗址东面受溪河常年冲蚀,也被切割成高差约3米的断崖。在两条河相夹的扇形地带的西北部,有一段长200余米、宽12~15米、高出两侧地1~2米的土堤,小地名称为“界基上”,当地村民传为民国时期修建的公路。土堤呈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形状为圆弧形,东北端靠近现溪河、西南端靠近遗址保存区南边断崖,商周时期文化堆积主要位于土堤与两条河所围的扇形区域内(图三)。图三炭河里城址远眺(由东南向西北摄)二、城址的发现与发掘(一)发现和发掘经过2001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发掘。此次发掘共布5米×10米的探方5个(位置相当于T1001~T1004、T2003~T2006、T2105、T2106),面积为250平方米。因在晚期(清代至民国)堆积下发现大面积商周时期的人工黄土遗迹,判断可能是大型土台建筑基址。为便于以后整体揭露,遂将其全部掩埋,未继续向下发掘,故实际发掘面积仅63平方米。虽然此次发掘的面积小,出土遗物不多,但大面积人工黄土台遗迹的发现,初步显示了该遗址的重要性。2003年11月~200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长沙市考古研究所、宁乡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炭河里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的规模较大,除在遗址保存区南部开5米×5米探方84个、整体揭露两座大型黄土台建筑基址外,还在遗址各部位开探沟6条、在黄材河南岸盆地内开探沟4条,发掘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现将发掘经过介绍如下。首先,在2001年发现大面积黄土遗迹部位布5米×5米探方36个,将黄土遗迹全部揭露,确认该遗迹为一座大型人工建造的黄土台(1号黄土台),并在其上清理出大量排列有序的柱坑,推测是一座大型建筑的基址,编号为F1。清理F1的同时,通过1号探沟发现其北边相同层位下另一座规模更大、堆积更厚的黄土台(2号黄土台)。两座黄土台相距约10米,方向一致。考虑2号黄土台位置靠近遗址保存区的中心部位,保存情况可能更好,于是开5米×5米探方48个,进行全面揭露。两座大型黄土台及其上大型建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