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风俗习惯的风俗习惯(李泽豪)春节:肇庆群众俗称为“过年”、“新年”,是农历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普遍的节日。农村一般从上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举行祀灶仪式,揭开序幕,到元宵节第二天“落灯”(个别乡村延到正月二十日)为止,持续20多天。大体上农历除夕以前是准备阶段,除夕、年初一、年初二是重心,除夕至元宵节这段时期称为年宵。临近过年称做为年晚,期间,家家户户筹办过年;各级党政机关和个事业单位等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慰问活动。扫屋:农村居民“送灶君上天”后就可以大扫除,一般定为“年二十四扫屋”。当天把屋内上下四壁和家具、器皿全面清扫洗刷。靠近河道、水塘的人家,把家具、器皿搬到水边彻底洗刷、晾晒、是全年最全面的一次大扫除。建国后,农村将大清扫与积肥结合起来,为来年备耕积肥,一举两得。城镇多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打扫室内外卫生,一年四季,常年进行。同时,个人卫生也十分着重,过年前必须理发、梳洗,旧俗在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办妥。备办年货县城墟镇顾客拥挤,家家户户采购年货。其中,装饰性的节物门神、门钱、对联,奉神所用的香烛元宝、鞭炮和鸡鹅猪肉、酒水等必不可少。高要县(含端州区、鼎湖区,以下在本章范围内除别行标示外,同此)、四会县、广宁县和其它县的部分地区必备毛鹅,有“无鹅不成年”之说,其余多是多鸡。建国后随着市场物质的充盈,备办年货的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提高。改革开放后,海味、冬茹、新式粮果、糕饼,新颖衣装为家庭所普遍备办,但是,人们讲究食品新鲜、营养,备办年货的数量渐见减少,普遍是随习随食用。肇庆裹蒸:包裹蒸在除夕前就开始进行,这时,家家淘洗糯米、绿豆,洗冬叶、炮制“五花腩”猪肉等馅料,工夫极细致、讲究。农历十二月有二十七、筒锅(有的用大瓦缸),燃起熊熊旺火,边煮边加沸水,连煮七八小时方成。“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端州即兴》句)。欢声笑语洋溢村庄街。裹蒸体重形大(有一斤多重),棱角分明,馅料讲究,除“五花腩肉”外,有的配以烧鹅、腊味、冬菇、栗子等混和绿豆,做工独到(绿豆要脱壳)。除了自用外,还相互馈赠,远送至广州、港澳。布置张贴:节前各地习惯布置厅堂,张贴门神、门钱、对联、字幅、年画。其中“福”字有倒贴的,寓意“褔到”。端州区人家在厨房悬挂串扎生菜、蒜苗,一则备用,一则寓意。建国后,对联、字幅已注入新时代健康向上的意义。厅堂上时兴布置盆桔、鲜花和彩灯,端州区人家习惯装点吊钟花。城镇机关单位县挂“欢度春节”横额灯笼。装占彩旗、彩灯,增添节日气氛。除夕:被称为“年三十晚”,最重要的习惯是吃团圆饭和守岁,形式寄托送除旧、喜迎万象更新的意蕴。今晚一家大小,开开心心吃“团年饭”,有的地方为外出的家人空留一套碗筷、一个座位;有的地方空留一些座位,摆上筷子、汤匙、酒杯,邀请仙人共同过年。通宵亮“长明灯”,全家守岁。有灶的要保持火燃,封开、广宁等县的山乡还布置火塘,使红光满堂。零时“交年”,齐鸣鞭炮(禁止燃放鞭炮烟花后免俗,下同),迎来了新年。现代一些青年在“交年后外出活动,俗称做“行大运”,这时,城市的旋转餐厅顾客特别火爆。年初一:为传统春节,一年的开始。是日,人们习惯穿上新衣装,相互拜年恭喜,长者给少儿送“利市”。停工停业,万民同庆。旧俗在当天不杀生,不破器皿,不扫地、不洗衣。建国后,城镇普遍开展团拜活动、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