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旅游商品市场开发调研报告旅游商品市场开发调研报告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出于非商业性目的而购买的实物性用品,不仅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而且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一种旅游吸引物,可以作为一种形象宣传和促销工具。我县通过多年努力,已成功打造张飞庙、龙缸、梯城三个4a景区,特别是玻璃廊桥建成后,游客成井喷式增长,县城及生态经济走廊的餐饮娱乐业、旅店业、交通运输业、景区门票收入大幅增长。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但“购”成了我县旅游发展的短板,与我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不适应,旅游商品消费在旅游业中还没有确立应有的形象,在产、供、需三方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一、我县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渝东北核心区域,名胜古迹众多,国家4a景区张飞庙、龙缸国家地质公园、梯城景区等景点日趋成熟,全县旅游资源已形成了以新县城组团、龙缸景区两点,生态经济走廊观光带连线的大景区格局。**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旅游收入23310万元,同比增长596%,4100%。其中,,,同比增长332%,1000%。,。同比增长126%,145%。成为重庆最热门的景区。随着我县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商品市场伴随着旅游业的壮大也悄然兴起。据调查,目前全县旅游商品种类达130余种,涉及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文物复制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生活用品五大类。其中,地方土特产达到50余种,食品类占了70%以上。桃片糕、牛肉干、黑木耳、菊花、蜂蜜花粉、茶叶、高粱酒等商品已打响名号,远销县内外。民间文化艺术品收藏种类繁多,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手工制品、根石艺术品、拓片装裱、三峡刺绣等都有一定规模。如此丰富的资源为我县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旅游商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肯定我县旅游商品具有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应看到,旅游商品的销售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一直偏低,旅游商品的发展不平衡,其问题主要体现在:1、产品杂乱差,缺乏商品性。从我县旅游商品的五大类来看:一是土产品不“特”。如高粱白酒、票草牛肉干等产品没有排他性,体量、包装未能充分考虑旅游者购物时“精、美、便于携带”的心理,缺乏深度加工,更像是农副产品而不是旅游商品,商品包装仅停留在传统层次上,商品包装较大、较差、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只土不特形成“一等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钱”的情况。二是工艺品制作不“俏”。如三峡刺绣、竹编工艺、根石艺术等工艺美术品数量小、门店少、体量大、档次低、价格高等情况,真正适合大多数旅游者需要的则较少。三是文物复制品不“多”。我县目前有张飞庙字画拓片、张飞水晶坐像,真正体现**文化的较少,缺乏旅游市场占有率。四是旅游纪念品不“精”。目前清水乡已开发体现龙缸山水的陶瓷、水晶制品,但艺术性不够,不能激发购买欲望;已有的根雕、实景山水画装裱展示品单一,手工制作成本高,卖品缺乏竞争力。五是生活用品售卖不“便”。集中接待点和成规模的农家乐综合性商店少,服饰、洗漱用品、方便食品、医疗服务、上网服务、娱乐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功能不全,不能满足游客需要。2、市场不成熟,政府引导乏力。目前,我县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有利于企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的环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