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刘官庄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官庄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11/15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官庄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刘官庄镇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第一章总则一、规划意义刘官庄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日照市莒县南部近郊的工业重镇。近年来,刘官庄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特别是规划确定的道路框架和大的功能分区已基本实现,为刘官庄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刘官庄镇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镇内、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镇委镇府对小城镇建设空前重视,积极发展小城镇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迫切要求改善居住的生活环境,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第三,城镇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向着贸、工、农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这就为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城镇规划布局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刘官庄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城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编制出具有较高起点的城镇总体规划,以科学引导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二、地理位置刘官庄镇位于莒县县城西南部,东邻沭河,西与沂南县交界,南与夏庄镇接壤,北与城阳镇、浮来山镇毗邻,206国道南北纵贯镇区,335省道自镇区北侧穿过,县道刘兰路和莒竹路分别经过镇区中部和西侧。,,辖64个行政村,。三、历史沿革本镇1929年属莒县第一区,1942年属莒中县旺疃区、高坊区,1944年属莒中县沭西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1955年称竹园区,1958年3月更名李家楼乡,同年9月改名超美人民公社,1959年并为浮来山人民公社,1961年由浮来山人民公社析出而立为刘家官庄人民公社,1962年12月改名刘家官庄区,1971年再称为刘家官庄人民公社,1984年6月更名为刘家官庄乡,1993年4月改称刘家官庄镇。刘官庄镇因驻地刘家官庄而得名,刘家官庄村有清光绪34年立石碑,碑文“增福官庄”,据传,明嘉靖年间张氏建村,取吉祥义“增福官庄”。清宣统二年,刘氏人户兴旺,以刘西光为首改名刘家官庄。镇境内齐家庄村西北有齐家庄汉墓群,墓群环绕在王坟山周围,墓葬遍布在上百亩的丘陵上,尚存大封土墓8座,其中一座俗称“点将台”,墓呈圆锥形,封土高约10米。此外,还有令旗墩墓、蓝家官庄墓和四角墩墓。境内名胜主要有南凤凰山,又名焦原山、峥嵘谷、青泥弄、莒地龙门或横山,在镇驻地南4公里处,东频沭水,,山顶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石为红色砂崖,地势险要,《庄子》曰:“伯昏瞀人登焦原之山,射蛟百仞之渊,而目不瞬”。《中国地名大辞典》称“焦原山在山东莒县南40里,亦名横山,又名峥嵘谷,俗称青泥弄。”焦原山东临悬崖峭壁,壁立于深渊,以其险要奇秀闻名,乡人又称为“莒地龙门”,比喻险而难跃。焦原山上有玉皇庙,故碑犹存,山上有银杏树,虽水乏土瘠,但银杏树枝荣叶茂,树高约10米,粗约一围,年代无考。四、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刘官庄镇现状发展条件,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为宗旨,分析城镇发展的要素条件,制定结构清晰、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具有现代化特色的生态型小城镇总体规划。五、规划原则确立基本实现城镇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用重生态、现代化、高标准的规划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视生态环境,重视基础设施,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土地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效益,调整用地结构,注重研究城镇长远发展需要跨越的门槛,做好总体规划。六、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4.《山东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5.《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十五计划”及规划纲要。七、规划期限近期2004年——2010年远期2004年——2020年八、规划要点(一)研究刘官庄镇的区域地位,分析其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跨世纪的城镇发展目标和战略。(二)处理好建设与环境的关系,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功能。(三)认真研究规划期内城镇性质、规模,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布局,明确城镇的发展方向,建立通畅合理的道路系统。(四)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完善绿地系统,改善环境条件和城镇面貌。(五)增加规划深度,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城镇布局,对旧村改建、近期建设、交通网络等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市场经济形势下城镇建设的新特点。第二章城镇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