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doc

上传人:dsjy2351 2019/11/16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 甲(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本文以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契机,从文化的广阔角度给出相应的解答。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独特性而取得的。这种特色的文化对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经济长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关键词:文化心理;群体意识;和魂洋才;自卑感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中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诸多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为这个“弹丸”小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而啧啧称奇。连呵护她成长的美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昔日的“侏儒”。人们开始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奥妙,认为这与当时特殊的客观环境,以及日本自身所采取的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和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等有关。而我认为,日本经济崛起除了以上原因和动力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更为深层的因素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机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民性格。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才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一、日本具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无形的。又是强有力的。存在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特的民族性格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灵魂。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这么说,日本民族这种心理或许正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给战后日本经济以极大的推动力。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多个岛屿组成,,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这使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还有日本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爆炸的“***库”——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置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变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在长期的岁月中,这些心理特征逐渐内化成了日本人自觉意识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勇于面对挑战、善于克服危机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日本人不知疲劳地工作,不断进取,而被世人称之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经济动物。”即使在“经济上名列世界第二的今天,他们仍感到危机重重,不敢有丝毫懈怠”。[1]89因此,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虽然通过考古发掘证明,日本很早的时候,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但长时间以来,日本本土居民处在一种与大自然相斗争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状态。因而在文化上缺少自身不断进步的创造性条件,是日本的民族和语言都比较单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由许多小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的人,更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争先意识的人际关系。正是这样,才使日本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并因此形成了密切的等级化社会形态.。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敏感的心理特征与强烈的生存和忧患意识外,就是民族性格的细腻。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讲求时效,处处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做事认真。日本学者圆了源指出“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深意于微小,出色完成任务的训练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一面。今日的日本电子工业技术的成功,也许就是科学与日本人的传统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吧。”[2]183同样地,“从喝茶、吃面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2]143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把日本推向世界。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勤俭持家,日本人的储蓄率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这种高储蓄率除了日本人防备灾害、经济困难外,还与崇尚节俭有关。据统计,储蓄率达16%,民间设备投资在战后日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比率。根据下村治著《经济大国日本的选择》,在1950年到1957年,%,而在1960年到1970年期间(%,%以外)一直保持在18%—20%的水平。而民间设备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储蓄“,家庭储蓄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流入企业,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