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4)摘要:体验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之后的第三种旅游形态,也是体验经济下诞生的旅游最高形式。在国外,体验旅游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并且能很好地指导旅游市场的运行,而国内研究还依然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阐述了体验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围绕旅游产品特征做了相应的分析,并剖析了当前旅游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此讨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就如何进行产品设计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体验旅游;产品设计;创新研究“到乡间农村体验田园生活”、“像职业探险家一样穿越西部无人区”,这已经成为许多旅游者共同的心声。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许多人早己不满足走马观花、急行军式的旅游方式,“体验旅游”正悄然升温,成为现代旅游最具开发潜力的部分。对体验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我国旅游开发和经营中,进一步转变开发和经营理念,使我国新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体验旅游产品的需求,使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更具有针对性,也更贴近市场。一、体验旅游的发展现状(一)体验旅游的概念和内涵旅游体验的理论基础之一体验经济的提出是1970年。托夫勒曾在1970年发表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测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孙淑英认为体验旅游是一种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产品为道具,以游客为中心,为游客创造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之后的第三种旅游形式,代表着人类迄今为止最高层次的旅游形态。体验旅游是一种理念,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依附于现在已存在的旅游形式如观光、休闲、生态旅游,而正是体验这种“包装”使得旅游产品增值了,而这种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高价值使得旅游者在消费时,愿意花费金钱和时间享受这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事件。举一个农场旅游的例子,观光旅游就是在农场里走马观花式地欣赏农场的湖光山色和放牧牛羊;休闲旅游就是在农场中泡温泉、吃农菜,休养生息;而体验旅游则是和一家人挤牛奶、摘蔬果,体验和享受完美的农场生活,这种旅游是在观光和休闲功能基础上包装上了“体验”从而使得与众不同。(二)体验旅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派恩和吉尔摩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他们把体验分为4大类:消遣的体验、教育的体验、逃避的体验和审美的体验。体验经济的理论也渗透到旅游业,衍生出对“体验式旅游”和“体验旅游产品”等等方面的研究。Prentice和Witt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指出:旅游体验的等级分为五个层面即摆脱紧张、享受自然、学习、价值共享和创造。体验的标准是使旅游者最终达到“畅”的感受。相对于国外,我国关于体验旅游的研究比较晚,最早提出体验旅游的是谢彦君教授。他在其著作《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觉》中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的硬核,旅游体验研究便构成了旅游学研究的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最具有衍生能力的一个对象领域,旅游体验研究,将具有推动旅游学科独立的使命。邹统钎指出:目前忽视游客体验是造成中国旅游景区经营失败的最重要因。景区之所以不能吸引游客,是因为景区的产品不能够让游客产生“舒畅”的旅游体验。魏小安、魏诗华提出旅游项目体验设计需要在视觉设计、活动设计、声音设计、味觉设计、触觉设计等方面追求旅游产品差异、产生特色,通过调动旅游者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达到全方位的参与体验,充分理解旅游地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