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有工业利润率下降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                                   【提要】对于国有利润率长期下降的成因,界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对主要的因素逐步进行计量,以期寻找一个可靠的和较为全面的分析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建立了国有工业利润率与国有亏损比重、竞争程度、外贸依存度以及资本-劳动比率之间的线性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为我们评价和进一步国有工业的改革提供有益的信息。   【关键词】国有工业部门 利润率 亏损 竞争 资本-劳动比率一、导言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国有工业部门的生产虽然一直保持显著增长,但进入80年代末期,国有工业企业财务业绩急剧恶化,利润率持续不断下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基于统计数据发现,80年代末期以来国有工业部门利润率的均值较80年代显著下降,在1978-1987年,%,而在1988-%。利润率的增长率在1978-1998年期间平均为-%,也显示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可见图1)。   是什么原因造成利润率如此持续不断下降的呢?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绩效到底如何评判?中国国有企业的出路又在何方?学术界关于这个论题的研究很多,观点也各不同。有的认为是低效率的国有体制导致企业财务业绩恶化,不改革所有制就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因此民营化是唯一的出路(樊纲和胡永泰1996、珀金斯1999等)。但这种论点的基础是国有企业的业绩不如非国有企业,而这与事实并不相符,可见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以及软预算约束不能作为利润率下降的解释变量。还有的观点认为竞争强化侵蚀了企业利润,即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大规模进入使市场竞争加剧,耗散了国有企业原来拥有的超额垄断利润,使得中国工业各部门的利润率趋同,这说明了改革一定程度上成功地使国有企业能够对市场竞争作出反应(谢千里和罗斯基1995、诺顿1995等)。但这种观点只是较好地说明了80年代国有部门盈利能力的总体性下降,却不能够对国有部门赢利能力的结构性分布提供任何信息,而90年代国有部门利润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部门赢利能力的结构性变动,因此竞争对利润率的影响在80年代和90年代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当然还有其他不少解释,比如工资增长压榨利润、生产能力过剩、企业的留利动机和亏损选择等等。由此可见,影响国有部门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众多和复杂的,本文的要旨,正是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入手,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剔除次要的和不相关的因素,构建分析国有部门利润率变动主要成因的计量模型,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国有工业经济的改革提供更为有益的信息。同时,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工业,考察国有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变动状况也有利于我们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以经验观察和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利用1978-1998年的统计数据,对利润率及其影响因素逐步进行计量回归,建立一个分析模型。第四部分提出结论性评注。二、经验观察及理论解释  1、国有工业亏损变动模式应该作为利润率恶化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国有工业部门赢利能力的结构性变化是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亏损的恶化便是赢利能力在这一时期出现结构性变动的集中反映。  中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