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二十四节气灸(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农业劳动中,通过观察月亮阴晴圆缺变化,总结出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故又称“月亮历”、“农历”等。二十四节气变化除了影响农业生产,还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功能,经络气血运行,阴阳盛衰息息相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与自然界是统一的,即“天人和一”的整体观。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只有顺应了这种变化,才不会产生疾病。同时,根据节气的变化来适当地进行预防保健,治未病不治已病,防微杜渐,这才是养生的原则。那么,如何参照四季来养生呢?中医认为在春夏季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在体表较强盛,而在体内较薄弱,秋冬季的时候则相反,所以应该在春季顾护阳气,在秋冬季滋养阴液。根据这个理论,临床上就有了“冬病夏治”疗法(例如三伏灸疗法),利用在夏天补益阳气,使冬季发作频繁的疾病得以控制。这种时间医学与传统中医药针灸法的结合,同样适用于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前,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脉气血,使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疗与节气相关的疾病。一般采用刺激穴位的方法是艾灸疗法,包括麦粒灸、隔姜灸、艾条灸以及无烟灸疗法-生物陶瓷灸等。由于灸疗具有无痛、刺激小、操作方便的特点,因此特别适用于幼儿、老人、体弱者及不能耐受针刺疗法者。二十四节气灸特别适应患有下列症状的人群:1、关节炎:特别是退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出现全身多个关节酸痛。该病在二十四节气均适用。2、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这一类疾病可选择在夏季三伏天及冬季三九天进行治疗。3、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胃肠道疾患,临床症状表现以腹泻、不能进食生冷食物、形体消瘦、四肢怕冷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辨正属于虚寒型。该类病人建议在三伏天及立春到夏至这段时间进行治疗。4、小儿秋泻。秋季是小儿腹泻的高发期,由于幼儿胃肠道调节功能差,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而致慢性非细菌性腹泻。家长可在立秋到秋分期间带宝宝来作灸疗。5、冻疮及冬季怕冷、手脚不暖和、易感冒,中医辨正属阳虚寒凝型。建议在寒露到立春这段时间进行治疗。6、预防中风。由于立冬到次年春分为中风高发期,对平素患有高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建议在这段时间行保健灸疗,以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二十四节气灸(二)临床上比较常用的“节气灸”除应季应用以外,还有一种是遵循“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反季节的防治思路。比如夏季“三伏”天进行艾炷灸,贴敷肺俞、大椎等穴,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慢支”等病。这是因为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敛。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节气灸”常选配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一般根据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的阴阳寒热倾向,分别选择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自然界阴阳变化明显的时候施用,艾灸多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灸。一般而言,“节气灸”只要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在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