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文档名称: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

格式:doc   大小:316KB   页数:3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

上传人:小点 2019/11/18 文件大小:3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海门交通志(2001年—2005年)海门地处长江下游北端,地势平坦,河网交错,十分有利于水陆交通事业发展。民国9年(1920),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建设大生第三纺织厂过程中,为解决“大生三厂傤料运机”“青龙港铁路”。同年,县内第一条过境公路——南干公路的兴筑,共同掀开了海门交通的发展篇章。到1949年,全县公路里程总计,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全县有公路桥梁114座,3228延米。1994年底,全县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沥青路面)。1996——2005年期间,全市公路建设快速推进,新增公路里程,新建、重建公路桥梁123座,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公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全市内河航道32条,通航里程;全市拥有各类汽车15778辆,摩托车141044辆,拖拉机2590辆;各类船舶356艘15227吨。其中营业性运输客车573辆,货车2237辆,营运船舶43艘6432吨。第一章交通设施第一节公路高速公路通启高速海门段南通至启东的高速公路海门段,由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总投资40亿元,工程于2001年7月动工,2004年10月建成通车。通启高速为宁启高速的组成部分,西起宁通高速九华立交,东止启东市汇龙镇全长108公里。海门段全长,途经我市天补、海门、德胜、常乐、悦来、麒麟、三阳等7个镇24个村。海门段全线设互通式立交桥3座(海门、悦来、叠石桥);分离式立交桥5座(茅呈立交、麒麟立交、包临线立交、锉西立交、阳南立交);特大桥1座(青龙河特大桥)、大桥2座(圩角河、大新河);服务区1个(麒麟服务区)。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双向四车道,桥梁荷载等级汽-20、挂-120。路基顶宽28米、平均填土高度。通启高速的建成通车使海门到南京的时间比原先缩短了近1小时,是目前境内最高等级公路。省级公路S336线海门段。始筑于民国9年(1920),民国14年12月竣工,取名南干路,列乙等支干,系县内第一条过境公路。民国17年,列为江苏省5大干线之一,更名为浦海路,由江浦经浦口、瓜洲、南通而达海门。民国22年更名为浦启路,经茅家镇、三厂、常乐、三阳、和合镇至启东汇龙镇。民国37年定名为通启路,1975年更名为通启寅公路。1990年全省公路统一编号为苏325线。自南通县川港镇向东进入海门境西海坝,经天补、海门、三厂、悦来、三阳等镇,于塌水桥出境入启东市。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过程中,更名为海通复线,统一编号为S336线。该段公路横贯海门全境东西,自启东至海门市临江镇入境,经三厂镇、海门镇、三和镇出境入通州市。1958年前系土路面,以后筑成砂石路面,1975年按二级公路标准改线,由三厂镇向东,经厂洪、临江至决心桥出境入启东市,路基宽13米,路面宽7-9米,次高级渣油路面。1987年起,用3年时间,对海门镇段4公里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1989年10月竣工。1996年对启东交界至瑞江路转盘段进行了改造,1999年-2000年重新改造,为二级公路,沥青砼路面,路基宽22-28米,路面宽20-28米,2001年三和转盘至通州段改线,经三和转盘向西至兄弟村入通州境。该段为一级公路,水泥砼路面,路基,路面宽22米S335线海门段。,路面宽22S222线海门段。原名掘青公路,民国19年(1940)在县境内筑成土路面,1958年建成碎砖泥结砂石路面,列为省道。1989年命名为海青线(海安至青龙港)。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编号为S222线。该段公路由通州市三余镇向南入海门境,途经货隆镇、四甲镇、常乐镇、三厂镇至青龙港结束,沟通全境南北。1988年起,按二级公路标准分期、逐段拓宽改造,2004年全段拓宽改线工程完工,线形走向变自S335线通吕河货隆大桥向南经四甲镇区至合兴路口为合兴路口直线向北至通吕河兴隆大桥与S335线相接,利用S335线向东至货隆镇区与原线路汇合,该段路为二级公路,沥青砼路面,路基宽14米,路面宽12米S221线海门段。市、县级公路:吕通线海门段,吕通公路,筑成于民国9年(1920),取名东干路,列为乙等支干。民国17年改名为中山路。民国24年,全线加铺煤屑、碎石。民国37年更名六吕(六合至启东吕四镇)公路,列为国道。1958年改为通吕线,1988年降为县道,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中,更名为吕通线。该段公路自启东吕四镇开始,从海门头甲东400米处入境,途经包场、余东、四甲、国强出海门境至通州二甲镇。1988年分段改造,1990年有筑成沥青表处路面,至1994年已全部改造为沥青表处路面,2005年该段公路总长。新常线海门段。建于民国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