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红星照耀中(二)四、杨虎城印象斯诺从北京乘火车一路西行,到达西安府,先去拜访的人是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斯诺是一个非常关心被采访者个人生活的记者,他在书中写到:“原来杨虎城也同这个过渡时期的许多中国人一样,为家庭纠纷所苦,因为他有两个太太……她们相互憎恨,她们都为他生育了儿子,都有权做他的合法妻子,双方都坚决不肯搬到巨石营建的宅第里去住,除非对方不住在里面。”因此这座耗巨资营建的宅第成了杨虎城的“单身宿舍”。此时的斯诺以外国人比较morden的价值观来看待民主战争时期中国的此类现象:出身草莽的老杨,对于自己的灵魂的归宿,大约是不如对祖宗的传统那么关心的。来探访红区前,斯诺显然是做足了准备的,翻翻中国历史,他发现,中国有一些极能干的爱国志士都曾一度被贴上土匪的标签。他从中国的情况出发,这样来评价杨虎城:“绝不要以为杨虎城将军早年当过土匪,就必然没有资格做领袖了。这样的假定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因为在中国,一个人青年时当过土匪,往往表示他有坚强的性格和意志。事实上,许多罪大恶极的无赖、流氓、汉奸,都是以正人君子的面目陈腐的诗云子曰的伪善,中国经书上的愚民巫术,爬上显赫的地位的。”这样的评价真是入木三分,也正是因为斯诺能够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出发来审视当时的“红区”,才能把最真切的情况写下来向世界报道。五、张学良印象在到达红区之前,斯诺通过前来接应的王牧师与少帅张学良有了交集。他笔下的张学良是一个典型的民国花花公子形象:受人爱戴,为人慷慨,有现代思想,能打高尔夫球却又喜好赌博,吸毒成瘾,性格矛盾,年轻没有经验,受腐败无能的食客们包围。日本侵略东北伊始,有病在身的少帅无力抵抗,信任且依靠蒋介石,接受了不抵抗命令,结果坐失满洲,作为替罪羊不得不屈服下台。张学良与共产党可谓“不打不相识”,逐渐认识到红军是抗日的天然盟友而不是敌人。红军联络员王牧师与张学良的初次见面也颇具戏剧性,他将张学良引到延安,东北军与共产党之间的抗日统一战线在蒋介石极力剿共的氛围中秘密行成了。这一战线的行成,除了共产党的努力争取,还在于张学良的品性,即使忠于蒋介石,也仍有“中国土匪”爱家爱国的本性。 六、邓发印象在汉朝皇城遗址旁的土堆上,斯诺遇到了一个好玩的赤匪——邓发。“他一头黑油油的浓发下面,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紧紧盯着我,他的青铜色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的笑容……这个人的行动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在那套硬邦邦的制服下,一点也不失轻巧矫捷。他把脸凑近我,露出笑容,锐利的眼光紧紧盯着我,把我的两条胳膊紧紧地握在他的那双铁爪子中,然后摇摇脑袋,滑稽地噘了嘴,向我眨着眼!”哈!这分明是个顽童的形象!在沉稳内敛的中国人中,邓发好像是个另类,活泼有趣又热情,热情到斯诺要什么都愿意给。因为斯诺是一个记者,写报也看报,他认定斯诺见过他的照片,刚一见面就兴奋地问斯诺认出他没有。斯诺也很有趣,他记起了邓发,是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而且眼前这颗头悬赏五万元呐!七、周恩来印象 “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走上来,他长着一脸黑色的大胡子。一句英语给斯诺带来了无限亲切感,他马上认出了眼前人就是周恩来!斯诺和周恩来一边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产物”、“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斯诺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