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总论 4一、 规划背景 4二、 襄樊都市区界定 7第二章襄樊都市区发育态势分析 -2-一、 都市区概况与基本特征 -2-二、 都市区发展阶段 -2-三、 都市区发展环境分析 -3-第三章 都市区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4・一、 功能定位 -4-二、 发展目标 -4-第四章 都市区空间组织 -5-一、 都市区空间构造 -5-二、 都市区空间布局 -5-三、 都市区空间协调 -6-第五章 襄樊都市区发展战略 ・8・一、 发展,思足各 ・8・二、 都市区发展引导与控制 -8-第六章 都市区城镇发展规划 -11-一、 城镇化水平预测 -11-二、 核心地区城镇发展规划 -11-三、 西部地区城镇发展规划 -12-四、 东部地区城镇发展规划 -13-五、 南部地区城镇发展规划 -13・第七章 产业发展规划 -13-一、 襄樊都市区产业发展战略 -13-二、 产业发展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 产业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 交通发展规划 -14-一、 综合交通结构 -18-二、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18-三、 综合交通规划 -18-第九章 基础设施规划 -19-一、 供水 -19-二、 排水 -20-三、 燃气 -21-四、 电力 -21-五、 环卫 -21-第十章 社会设施发展规划 -21-一、 总体策略 -21-二、 都市区社会服务业发展规划 -22-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规划 -22-一、 都市区旅游城镇定位 -22-二、 都市区旅游空间布局 -22-第十二章 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 -23-一、 都市区生态环境问题 -23-二、 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23・三、 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24-第十三章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25・一、 地震灾害防御 -25-二、 地质灾害防治 -25-三、 防洪 -25-四、 消防 -25-五、 人防 -26-第十四章 都市区开发管治与协调 -26-第十五章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 -28・一、 近期 -28-二、 远期 -28-第十六章都市区规划实施保障 -29-一、 规划管理 -29-二、 制度创新 -31-三、 政策建议 -33-第一章总论一、规划背景湖北战略:首次提出“襄樊都市区”发展目标2003年《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根据湖北发展的实际、发展的趋势与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湖北省域一一“一主二副”“品”字形构架、“三区三轴”“金三角”布局,这一经典性与里程碑式的发展模式、发展格局与发展目标。湖北省省域空间的几何形态为近似三角形,东西长约740km,南北宽约470kmo武汉、襄樊、宜昌三个城市分别位于该三角形内的三个核心处,以这三个城市为重点,全省确立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和三条城镇发展轴。以点促轴,以轴带区,从而支撑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三个城镇密集地区,即以武汉为核心、以武汉周边的城市群为基础的“武汉城市圈”,以襄樊为小心的“襄樊都市区”和以宜昌为中心的“宜昌都市区”。三条城镇发展轴分别是沪蓉高速公路暨长江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武银髙速公路暨汉渝铁路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襄荆一荆宜高速公路暨焦柳铁路湖北段城镇复合发展轴;形成省域内城镇密集区一主二副“品”字形分布格局。以“三区”为主体,以"三轴”为纽带,向周边拓展,向外围辐射,形成递次推进、层次清晰的空间结构。湖北城镇与区域的发展布局由此揭开了新蓝图、划出了新版图。趋势导引:从城市化到都市区化都市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中心城市以及与其经济社会联系密切,非农产业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较强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这类城市功能地域在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已出现雏形,并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区域,于1980-1990年代开始也出现了都市区发展现象,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时的产物,在城市化进程中,当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并占主导地位时,城市要素和职能开始由城市屮心向外围移动和扩散,进入郊区化阶段,城市性用地由屮心向外不断扩大,原先受农业支配的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地域。与此同时,中心城与外围地区在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功能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形成由屮心城和外围地区共同组成并以屮心城为核心的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都市区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按照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规律,城市化进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在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从30%至70%;人口和经济活动迅速向城镇集聚,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规模快速增长,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化地域大幅度拓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