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孩子成长的秘密3~4岁固执的孩子案例:国庆节,爷爷奶奶到3岁的孙子小宝家玩,小宝的爸爸在午餐时烧了一条鱼。这条鱼完整地放在餐盘中,上面撒了一些红色的辣椒丝,旁边还放了几片香菜作为点缀。鱼端上来之后,小宝兴奋不已。午餐开始了,大家都伸出了筷子,小宝急了,用手将盘子护住,急切地喊:“不许吃这条鱼,谁都不许吃这条鱼!”这条鱼作为佳肴用来孝敬爷爷奶奶的,小宝的爸爸看到儿子这样自私,不懂得孝敬老人,觉得很没有面子,而且孝敬老人的愿望也被儿子破坏了,于是怒火中烧,将鱼盘从小宝紧紧护着的两手中拉出来,一下子把鱼夹成好几块,分别放在父母的碗中,小宝像天塌了一样暴跳如雷。为了一条鱼将孙子惹成这样,老人脸色也很不好看,又将鱼送回到鱼盘中,说:“我们都不吃了,都给你。”鱼虽然送回来了,但小宝还是大哭不。孩子的爸爸忍无可忍,将他拖到房间揍了一顿。最后一家人沉闷地吃完了这顿团圆饭。老人临走时,沉着脸告诉儿子,不要把孩子惯坏了。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菜要讲究色香味俱全,对于小宝来说,他还不能理解菜做得如此赏心悦目是为了让人急于将其吃到肚子里。他只知道那是一件让人快乐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只要放在眼前,他就感到非常幸福,这是真正的有艺术家的状态。孩子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保护这件艺术品会受到这样的一顿揍,因此爸爸发脾气时的脸色和打骂所带来的伤害,都会留在孩子的心中,成为永远的痛。他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以为要求一件事物的完整是不被允许的,成为一种心理问题。解读:1、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好动。3岁的孩子开始探索物质可以利用的价值,能够对于感兴趣的活动玩乐一天,第二天就会寻找新的乐趣,直到5岁这个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延长一个月的时间。2、认知靠行动,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所以大家要接纳“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的行为,孩子在用它的思想对比现实世界,这时他的理解和现实之间会产生一些冲突,会引起很多的不快甚至是痛苦,他们认识事物多是以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例子中“护住鱼盘,不许吃”,鱼的完整形象被切开的痛苦在成人看来很好笑不可以理解,但孩子是真真切切地在痛苦。因为思维认知的发展,常常把动物也当成人,会说、会动,是他们的同类,所以爱听童话故事。3、情绪波动很大,3岁的孩子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很容易就兴奋,抑制却很难,对成人(家人)的依恋很大(例子中爸爸的行为话语对孩子的影响),而且伙伴之间的关系对他的情绪影响也很大(例如,孩子如果回来能够明确表述有人打他,有人不跟他玩,他不喜欢某人时,说明孩子开始注意他人,并跟他人有了一定的心理连接)。4、模仿的作用。到了3岁,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也不是直观感受型的,他开始观察同一件事情,别人能做到什么样,自己能做到什么样。模仿可以成为他们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重点要关注到孩子如何学的过程,从中寻找到积极的具体因素进行肯定,树立榜样是个很好的方法,从同伴中学习也是很好的机会(例子中爸爸如何做可以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5、执拗,这个时期孩子就像一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身边的物品与自己的设想相一致。很多情绪状况是因为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设想不能每一次都被他们的肢体所实施,当现实的结果与他们的设想不一致时,就会大光其火。如,鱼是完整的不可以被切割。6、友谊的寻求,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在意谁跟自己玩谁不跟自己玩,谁是自己的朋友谁不是自己的朋友,会把跟父母的关系放到友谊的建立中不断尝试,成功就继续用,不成功就不断尝试,成人过多的保护会限制孩子的这种探索。4~5岁爱撒谎的孩子案例:小凯5岁,刚从其他机构转来不久,老师发现他非常抗拒上课,一有上课的迹象,他马上就会说自己肚子疼。如果没有让他离开上课的地方,会发现实际上他对课程还是很感兴趣,老师推测可能是以前的上课给他留下了很深的不好的影响,孩子为了逃离痛苦的感受,只好撒谎称肚子疼,借机逃避上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首先要判断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其次,又不能让孩子的撒谎得逞。作为老师,即便这个孩子一百次地说肚子疼是假装的,在一百零一次老师还是需要搞清楚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肚子疼,那我们上医院吧”“你让我妈妈来接我,我回家,不用上医院,我回家躺在我们家的床上,就行了。”“噢,你们家的床有治疗作用?如果在床上躺一会儿,肚子就不疼了?”孩子不知道是老师在试探他,就说“嗯,是的。”分析:这个孩子的行为,正是一个通过撒谎来逃脱困难的行为,是在用撒谎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成人需要帮孩子把这个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使孩子不再担心,不再需要用撒谎来保护自己。如果我们成人给孩子的成长环境过于恶劣,就会促使孩子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