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古今汉语词序比较.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今汉语词序比较.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11/19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今汉语词序比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今汉语词序比较【标题】古今汉语词序比较【作者】龚隽【关键词】古今汉语词序比较差异言语心理【指导老师】胡荣华【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要说明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可以从语词构成与运用上的差异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两方面来看。在语词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古今汉语虚词各有特色,如:就“而”而言,在古汉语中它可为连接不同语法关系的连词,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可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但在现代汉语中却没有这样的连词。在语词上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词类的活用。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句法结构上看,可分三方面进行:一是词序,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本文试以古汉语词序为出发点,分别从古今汉语的基本词序问题、古汉语中的特殊宾语前置现象、主谓易位现象、数量词位置问题和介词结构在句中的位置问题对古今语法作一比较,并辅之以心理学分析,加之汉语与日、朝、韩语言的比较来揭示古汉语在句法上的一些语法特点。一、古今汉语的基本词序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对词序下一个定义。什么叫词序呢,词序又叫语序,是指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在句子中的顺序。众所周知,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作用不是通过词形本身的变化而主要是通过词语的顺序来体现的。词序因此成为汉语语法的重要成分之一。从古自今,汉语词序的基本格式大体一致。几乎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状语、宾语在中心语前,补语在中心语后。正是古今词序的基本一致性才决定了汉语语法得以从古自今保持长期的稳定性继承性。正是古近词序的继承性和一致性才使汉语作为全民交际的工具成为可能性和必然性。翻开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基本词序早在甲骨文中就大致确定了。如:王渔。(《通748》)贞:我勿伐酋,(《通别、中村17》)贞:今七月王入于商。(《通752》)己卯卜,郭医于来月至,(《粹1273》)甲戍卜,余令角帚湖朕史。(《粹1244》)在此把一、二例句作一简短地分析。第一句中,“王”为主语,“渔”为谓语,“王”在“渔”的前面,二者组成主谓短语。第二句中,“勿”为副词放在谓语“伐”之前,修饰“伐”。后面例子都是这样。由此可见,上古汉语词序和现代并无差异,可见汉语的基本词序是很早就确立了的。再就上古的典籍来看,就更明显。例如:二十有八载,帝乃落。(《书?舜典》)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书?大禹谟》)成汤放桀于南巢。(《书?仲之诰》)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于辜于上下神祗。天道福善祸***,降灾于夏,以彰厥罪。(《书?汤诰》)我心忧伤。(《诗?正月》)我有嘉宾。(《诗?鹿鸣》)交交黄鸟,止于棘。(《诗?黄鸟》)我东山,不归。(《诗?东山》)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论语?子罕》)吾不如老农。(《论语?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这些例句都是主语在谓语前,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在中心语前(如:“嘉宾”、“黄鸟”),状语在中心语前(如:“不秀”、“皆砍之”),补语在中心语后(如:“降灾于夏”、“问于孔子”)由此观之,古今汉语词序并无很大的差异。二、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现象汉语的基本词序虽然很早就确立了,但上古人们的思维模式是不可能和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完全一样的,这一点也体现在古今汉语词序的差异上。主-动-宾的词序,的确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1]但是,在上古汉语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宾语却是可以放在动词前面的。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的,它并不是表达一定语气的一般倒装句,而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下面我将分别对这三种条件加以论述。(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在上古汉语里,如果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必须放在动词之前。这包含了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在疑问句中;第二,必须是疑问代词作宾语。[2]此格式则为:疑问代词+动词。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孰、焉、曷、恶„„”下面按疑问词分别介绍。1、有疑问代词“谁”的疑问句,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有疑问代词“何”的疑问句,如:王事靡,不能艺稻梁,父母何尝,(《诗?唐风?鸨羽》)3、有疑问代词“安”的疑问句,如: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归乎,”曰:”君死、安归,”4、有疑问代词“奚”的疑问句,如:“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5、有疑问代词”孰”的疑问句,如: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