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传递古诗之意境.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递古诗之意境.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1/20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递古诗之意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传递古诗之意境引领君子之好逑周孝仪明谢榛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清人叶燮也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诗是艺术的皇后,把自己的生动体验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是诗的目的,也是诗味之所在。而这仅想借助于明晰的表达是难以实现的。记得有本书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宋代有个秀才,不服气欧阳修的声望,要与之赛诗。走到河边,看见房前有棵枯树,便吟道:“门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杈”。正想不出下文时,只听后面有人续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秀才回头,乃知是欧阳修所吟颂也。在这里,那秀才的两句,可谓明晰得无懈可击,然而毫无诗味。而欧阳修后续那两句中的“苔为叶”、“雪是花”却使诗味隽永。诗歌历来把意境作为追求的极地。而意境的美学价值则通常取决于“意与境浑”的艺术概括。这种艺术概括的结果,使诗歌成为一个模糊美的集合体,而在这个集合体中,不仅“情”与“景”,“我”与“物”无比例可寻,而且诗中所描写的“象”亦奥妙惝恍。在抒情性诗歌中,一般没有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创造意境来反映生活,抒写情怀的。面对这样的特征,我们的诗歌教学寻求怎样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诗歌接受与鉴赏效应,并进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之精髓,健全崇高人格,提高人生境界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古代诗歌实为一种“吁情结构”,只有当读者“涵泳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才朗现。固然,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的分析讲解,可以突出诗人的主观情意,但又往往使景物之“天”落于“人”,就象是给景物贴上标签,从而大大限制了诗歌景象的“解释空间”,束缚了学生的审美再创造,甚至给学生对诗歌意象的体验感悟制造了“背景噪音”,学生无限情思的激发程度可以想见了。“白发三千丈”和诗人的愁思是无法精确对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也不能准确地寻求黄河的源头,而有针对性的依据诗歌的特征展开教学,倒反而能让学生真切清晰的感受到诗人愁思的深长,感受到水天相接的情状以及黄河奔流的气势。所以我以为,诗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将诗歌意境讲解得如何仔细透彻,表述得怎样明晰精确,而事实证明我们也无法讲解透彻,表述精确。而应在于为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提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有利激发兴趣的情景氛围,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蹈虚蹑影”“传虚成实”与对象合一,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乃至补充、丰富和发展诗人所未尽之意象。对此,我想以下一些具体的教学途径可以一试。,自致其知诗歌的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诗人创作的浮想联翩,然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又是集中而凝练的。诗歌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体味它的情感,理解蕴藏在它优美动人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感受诗篇深厚的艺术力量,反复吟咏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了。传统亦或经典的诗歌教学历来很注重朗读作为古诗文学****的重要手段。现代的古诗文教学,虽然不可能通过“读书百遍”而达到“其义自见”的境地,但吟咏仍然是我们当今指导学生学****古诗文的重要方法。不少教师喜欢从分析各种语言现象入手,去指导学生寻找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