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谢进昌大禹离我们而去,虽有4200余年了,但他的功绩泽被后世,其精神永远为后人所歌颂。综观大禹的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大禹精神主要有: ,洪水滔滔,天下陈渍,九州淤塞。大禹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三十岁,娶涂山之女,也“仅四日,复往治水”,倾心于治水事业。据《吴越春秋》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闻乐不听,过门不入,挂冠不顾,履遗不蹑”,他以一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去解民之忧,以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去和洪水搏斗。13年的艰苦奋斗中,大禹“手足胼胝”——手掌和足底都长满了厚厚的老茧,这些老茧正是大禹奉献精神的见证;滚滚的江水依然东流,但不再滔滔横肆,任性溢满,而是沿着九州河道顺流东注。对此,后人作了高度评价:“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和这种奉献精神紧密相连的是大禹的担当精神。大禹治水,源于其父鲧治水的失败。司马迁记述道“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启用舜,而舜“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禹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之子禹,乃使续鲧之业”。大禹面对父亲治水不成,身死名裂的悲剧,没有退缩,依然担负起治水的重担,担负起天下黎民苍生的重担,知难而进,向滔滔的洪水发起了战斗的号角。大禹这种不顾个人安危,轻生死、重黎民的担当精神,足以为后世楷模。而他面对洪水,毫不惧怕,敢于改造山川,战胜自然灾害的人定胜天的担当精神,更是蛮荒时期人类最大能力的展现,是人类发展史上开天辟的伟大壮举能够实现的根本原因。 ,除了他那超乎常人的奉献精神和担当精神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创新精神。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洪水灾害之前,禹的父亲鲧在“四岳”的竭力推荐之下,担负了治水的重任。“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障洪水而殛死”,但鲧是用堵塞、阻隔的方法来治理水患,结果“九载绩用弗成”。而禹“使大章步东西,坚亥度南北”,察六扈,脉地理,“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在调查思考的基础上,改堵为导,“因水之力”,“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汉,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之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关。平易相土,观地分州”。大禹正是在父亲失败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地理形势,根据水土流向特点,变阻为导,因水之力,才开创了治水的新局面。大禹能够不墨守成规,因地制宜,开拓创新,这正是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处。当然,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抛开父辈乃至前人治水的宝贵经验,而是在吸纳和借鉴前人治水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也就是说,他将继承与创新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点往往被后人所忽视。《汉书·沟洫志》载“禹堙洪水十三年”,《河渠书》也说“禹抑洪水十三年”,《淮南子·坠形训》则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堙”、“抑”和“填”都是堵塞的意思,这与大禹治水“导”的方法截然不同,说明大禹治水的方法是多样的,是因地制宜的,不仅有导,而且有堵。例如《论语·泰伯》记载:“子曰:禹,吾无间然也,……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史记·夏本纪》也说:“(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沟洫即沟淢。《集解》:“包氏曰: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淢,淢广深八尺。”可见,这种沟洫系统是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而且就用途来看,主要是蓄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