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探析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探析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11/21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探析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探析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探析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杨再喜内容提要杜甫集诗歌艺术之大成,从盛唐走向中唐,成为这个过渡期的重要人物。柳宗元作为中唐文坛的代表,与杜甫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表现在对诗歌主题、情感载体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自觉接受,并且像杜甫一样获“诗圣”、“诗史”之称誉。关键词柳宗元;杜甫;诗歌接受杜甫对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此,韩愈、元稹等代表诗人有着鲜明深刻的论述。韩愈凭借“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两人不相从”(《醉留东野》)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等论调,成为杜甫著名的接受者。中唐的元稹通过“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等观点,阐述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对杜甫诗歌承接之关系。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尽管柳宗元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与杜甫的关系。近来阅读莫砺锋先生著的《杜甫评传》和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找不到与此相关的论述,查遍有关柳宗元的诗文也难以发现他对杜甫的明确观点,这或许是后人难以确定柳宗元与杜甫渊源关系的一个原因吧。可不论是从诗歌接受的时代大环境而言,还是从柳宗元的人生经历、学术视野、审美情趣等方面来说,他都不可能无视眼前的这个“集诗歌艺术之大成”并对中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杜甫,而跨越时空去追随更遥远的过去。杜甫处于盛唐诗坛向中唐迈进的转折点,对柳宗元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本文拟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探讨杜甫对柳宗元的影响,并希望借此窥见盛唐诗歌演进到中唐的历史轨迹。一、一脉相承的表现主题和诗歌意象孙昌武先生指出:“柳宗元的叙事诗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时事入诗,真切质朴地反映时代矛盾。”[1](P397)这种反映现实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惜春伤春之作。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春望时的荒凉景象和由此而产生的家国忧愁之感。柳宗元在《零陵春望》里:“平野春草绿,晚莺啼还林。日晴潇湘渚,云断峋嵝岑。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以同样的五言律诗之形式写出了春望所见之景和隐含的“处末世而思君”(蒋之翘《柳集辑注》卷四十三)之意。在这里柳宗元和杜甫都以“春望”为题,触景而生情,体现出一种共同的文化情怀:“诗人之生命,与民族、国家之大生命;诗人之感情存在,与国家、社会之理性目的,紧紧相连。”[2](P171)他们由惜春伤春不仅联想到对家人故园思念的挚爱之情,同时升华到对国家民族存亡深表忧虑的圣洁庄严之情。正话反说的“愚者形象”。根据文献记载,杜甫和柳宗元都是绝顶聪明之人,然而在他们的诗文中常常以愚者自许,塑造了辉映千古的“愚者形象”。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开头写到:“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落成落,白首甘契阔。”和在《发同谷县》的开头写到:“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室?”柳宗元全面继承并发展了杜甫的愚者思想,他把居住的“冉溪”更名为“愚溪”,写有《愚溪诗序》、《愚溪对》,把日常游历中的一些池、堂、岛、亭、谷、丘等都冠以“愚”之名,并写下了著名的《八愚诗》。柳宗元把从杜甫那里继承来的“愚者形象”发挥到了极致。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