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十送红军》歌曲。师:这首歌表现了我国历史中的什么事件?(学生回答)师:对,长征!这首歌曲表达了长征中的军民鱼水情。关于长征,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要说的或要问的,那么现在请大家说说,对于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关于长征的事迹,也提了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全方位的了解长征,探究长征。一·:教师设问:请大家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中共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设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怎样?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15个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10万人,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对红军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教师投影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让学生观察)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②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如何呢?红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③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基本结论: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师:哪个同学来总结一下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生: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在中央根据地已无法立足,只有进行转移二)红军长征的经过(投影板书,并投影红军长征路线图,指出红色线条代表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红军的长征开始于哪一年?从什么地方出发?(生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在地图上打出1934年、瑞金。)接着设问:面对红军的长征,敌人是怎样作的呢?生答后,教师总结: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冲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代价惨重,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下3万多人(投影板书:突破四道封锁线),而这时,蒋介石又在红军通往湘西的道路上,设下新的障碍,布下口袋阵,设问:如果红军继续向湘西前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生答后,教师讲述: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了放弃进军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了乌江,夺取了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会议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遵义会议(地图上闪现遵义,并投影板书:强渡乌江,召开遵义会议)(投影板书:遵义会议,投影遵义会议会址图片和会场图片)教师叙述:请大家阅读教材71页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投影1问题):①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②遵义会议做了哪些决定?(提示:抓住关键词批判、肯定)③遵义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④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估计前三个问题学生看书后很容易就回答上,第四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完全可能有点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遵义会议前红军面临的险恶处境;遵义会议上的重大决定;遵义会议后长征的变化;遵义会议对长征的胜利及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的重大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极度削弱,濒临绝境,而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