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编号:001地名类别行政区域地名类别名称郡标准地名汉字会稽郡汉语拼音字母拼写KUAIJIJUN地理位置初置时,辖境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地。西汉时扩大,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福建地名含义因境内有上古时期的山名“会稽”而得名。历史沿革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在原吴、越之地建置,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历时351年。东汉永建四年(129)十二月,分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的中心发达地区13个县另立吴郡,会稽郡治徙山阴县(今绍兴)。地名实体概况汉高祖六年(前201)领24县。汉元封元年(前110)至东汉永建四年(129),领26县。移治山阴(今绍兴)后,辖境逐渐缩小。资料来源《辞海》、《苏州市志》、《吴县志》、《吴县志》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诸家瑜审核人 登记时间2012年月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编号:002地名类别行政区域地名类别名称郡标准地名汉字吴郡汉语拼音字母拼写WUJUN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于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逐渐缩小。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地名含义以古国名“吴”而得名。历史沿革东汉永建四年(129)十二月,析会稽郡浙江(钱塘江)以西地另立吴郡,属扬州。治所在吴县(今姑苏区)。东汉兴平二年(195),吴地隶属三国孙吴。晋朝时,隶扬州。南朝宋时,曾两度隶南徐州,两度复归属扬州。陈祯明年间,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废吴郡。隋大业三年(607),改吴州为吴郡。唐武德四年(621),,改吴郡为苏州。唐天宝元年(742),苏州改为吴郡。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地名实体概况东汉永建四年(129),领13县。三国吴黄武五年(226),领15县;七年(228),领14县;吴宝鼎元年(266),领10县。晋朝先后领11县、12县;南朝领12县。陈祯明三年(589),即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前,吴郡辖地益小,仅领3县。隋开皇九年(589)二月至唐乾元元年(758),领7县。唐天宝元年(742),领6县;天宝十年(751),领7县。资料来源《辞海》、《苏州市志》、《吴县志》多媒体信息 备注 登记人诸家瑜审核人 登记时间2012年月日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推荐表编号:003地名类别行政区域地名类别名称州标准地名汉字吴州汉语拼音字母拼写WUZHOU地理位置辖境相当今江苏苏州市、昆山以南,上海市嘉定、奉贤以西南,浙江长兴、安吉、桐庐以东,富春江以北地区。所在(跨)行政区江苏、浙江、上海地名含义以古国名“吴”而得名。历史沿革南朝梁太清三年(549)七月,置吴州于吴郡。梁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陈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587年),割扬州吴郡置吴州,吴郡隶属吴州;又分钱唐、富阳、新城3县为钱唐郡,隶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二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隋大业三年(607),又改吴州为吴郡。地名实体概况陈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587年),领吴郡、钱塘郡。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