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1](今河南商丘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立志学习礼乐2、创办私学,收徒讲学3、齐鲁岁月,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仕途无果5、晚年献身文献教学,整理典籍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经济: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 3)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败,诸侯称霸 4)孔子立志恢复国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礼、仁、中庸创立儒家学说派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政治概念<君臣有别,长幼有序>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伦理概念<“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3、“中庸”(调整方法)——哲学概念<强调“过犹不及”和“恰如其分”的思想论>二、开创儒家思想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2、教育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学习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四、后世评价著作《六经》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