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谁做了银行的事?谁做了电信的事?.doc

格式:doc   大小:63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谁做了银行的事?谁做了电信的事?.doc

上传人:1294838662 2019/11/28 文件大小:6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谁做了银行的事?谁做了电信的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谁做了银行的事?谁做了电信的事?篇一:《电信骗子成功行骗的心理》魔鬼心理实验室的一位研究生问大家,“这两天我看电视,几个卫视都播出了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事,到银行给骗子转账。我就纳闷,这么老掉牙的骗术为什么还能成功?张老师,你能给我们分析分析吗?”一个真实的诈骗未遂的故事“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先给你们讲讲我自己上当受骗的经历。”张结海说。“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电信诈骗刚刚兴起。有一天我在家写东西,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电话里传来一个录音的声音,大意说我的建行卡前天在太平洋(601099,股吧)百货消费了三千多元,我当时没有起一点疑心,因为之前中国电信也经常用录音电话催我交电话费,而实际上我早就交掉了。电话录音最后说,需要人工服务请拨9,我拨完9之后,一位女士说话,”您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客户服务,工号×××,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我说你们的电话录音说我的卡在太平洋百货消费了三千多块,可是我最近没有去过太平洋,怎么回事呢?她说是的,我们的记录显示是这样。我当然不相信,就问她你们有没有搞错,请你报一下我的卡号。她立即报出我的卡号,一个数字也不差。对方于是说,看来你的卡出现了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帮你报警。我心想这还不是报警的时候,因为我得到银行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于是我立即挂了电话、拿上我的银行卡准备去建行探个究竟。我刚走到门口,我的手机就响了,一位自称普陀分局的警察询问我银行卡的事,我一愣,我还没有报警,这警察怎么这么主动?直到这时我开始有点疑心了,我于是用上海话问他:”侬上海闲话会得讲吧?”“你说什么?”对方问我,你不是普陀分局的?我想你们分局一定有很多上海籍的警察吧,请你找一位上海籍的警察和我说话。听到这里,对方把电话给挂了。这个时候我当然相信我十有八九是碰到骗子了,可是我还不放心,这骗子怎么这么厉害,家庭电话、手机号码,尤其是银行卡号怎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呢?于是我立即赶到最近的建设银行,打印了对账单,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太平洋消费的三千元。”“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来分析电信诈骗中的几个关键因素了。”张结海从桌子上站了起来,走到白板前在白板上写下第一个关键因素:制造一个危机事件这是很关键的一点,骗子首先制造一个危机事件,要么是法院强制执行、要么是欠费、要么是银行卡的安全受到威胁等。而人类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会出现一种“应激状态”,肾上腺素分泌水平提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应激状态会导致两个后果:第一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下降,应激状态下,我们感觉时间匆匆忙忙、有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就会不从容了。第二,人会处于一种“行动”的状态,因为肾上腺素、心跳、血压水平的变化就是为“行动”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人坐不住、静不下来。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骗子容易让受害人动起来,同时骗子又要速战速决。第二个关键因素:形成一个导致信任的信息链为了达到让受害人信任自己的目的,骗子通过事先掌握受害人多项信息以形成一个能够导致信任的信息链。这就像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你跟前,自称是你父亲的好友,从小看着你长大的。如果他只能说出极少数关于你的情况,你就不太会相信他,相反如果他能说出很多不为外人知道的细节,你就不得不相信他确实是你父亲的好友。第三个关键因素:冒充一个权威部门骗子通常冒充是一个权威部门,不是电信、银行、就是法院、医院,还故意表现出这些部门之间在相互配合,所以很容易获得受害人的信赖。之后,他们又用一些安全账号、网络银行这些听起来比较专业、但是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又不太熟悉的术语。骗子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受害人既相信他们确实是权威部门,同时又不会怀疑他们转移受害人金钱的做法。从实际情况看,电信诈骗杀伤力非常大,许多受害人在银行工作人员发现他(她)已经上当、并告知事实真相之后,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造危机事件式诈骗难以预防的事实。心理宝典:如何避免上当受骗?理论上,任何人都有可能上当受骗,只要骗子对你的情况足够了解、准备得足够充分,他得逞的可能性就非常高。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女博士被人骗到农村卖给一个农民做老婆,骗子得逞的原因很简单,女博士家境不好,读书的时候要批发一些学习用品到学校卖,骗子骗她说知道一个价格便宜的批发市场。所以,预防受骗的第一步是正视骗子的行骗行为,摆脱那种“只有爱贪小便宜的人才上当受骗”的观念。目前最常见的骗术有三类:危机事件类(最常见的如电信诈骗)、天上掉馅饼类(各种中奖或者路上捡到一个钱包)、情感类(冒充你的朋友出车祸借钱)。其中,第一类最难预防,因为应激状态是一种非常规状态,不要以为老年人是年纪大了糊涂,想一想日本核危机疯狂的买盐行为,你就能理解了。可能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告知,首先是大家相互告知,尤其是年轻朋友最好把这类骗术提前告诉自己的父母、亲戚,有可能至今他们未必知道。相比而言,天上掉馅饼类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