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唐山寺景区导游词各位游客、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唐山寺景区。(导游在山门外的接客语)唐山寺始建于隋唐时期,供奉佛教圣像。唐代女皇武则天执政期间,在山东搞儒、佛、道三教合一,唐山寺改名为“三教堂”,便供奉孔子、释加牟尼、老子等圣像,当时是山东境内香火鼎盛的几家寺庙之一,后来,几经战乱而被毁。明初重新修建后改名为“三清殿”,虽说是道教的名号,但在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同时;也供奉释加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有单独建了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保持着佛、道共存的格局。三清殿在明末再度被毁后,在清代、民国与近代,本地百姓曾几次自发集资进行修建,供奉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如鲁班等神像,终因财力不济而所建不成规则。现在诸位所见的唐山寺,是二○○五年东里镇人民政府,招商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徐万云先生合资修建的佛教景观。佛殿采用石柱雕梁加小青瓦,圣像采用石雕彩面,基本恢复隋唐始建的格局,作为大家鉴赏古老的佛教文化艺术的地方。所以没有和尚僧尼诵经的声音,也没有做佛事道场的鼓乐声。(对寺庙历史的讲解应仍在寺外)新修建的唐山寺,严格奉行“修旧似旧”的原则。这山门仍保持着原有的石砌拱门的风格,站立在山门两侧的是唐代特有的佛教门神“唏哈”二位避邪的神将,山门石拱上雕的是“赐蝠纹”,门洞边坊上雕的是“吉象纹”,而边坊基盘是古代留下的原始雕刻“瑞莲纹”,整个门洞的寓意是莲花托吉祥赐福迎宾客。山门的这一组浅浮雕,包涵着古代始建僧众的佛家心思和佛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教义。愿各位领受佛家的厚意,进入唐山寺山门就得福吉祥。(讲解时,手指不同的雕刻纹,与语言紧密配合,让游客产生好感)前面是佛教中的弥勒九龙照壁。这面是弥勒佛,里面是九龙。按佛教的理念:“在弥勒佛前合掌虔诚的朝拜,弥勒的佛光会驱散您身上的晦气、邪气,保2佑您洁净入寺、平安出寺,把您在寺院里得到的福分和吉祥带回家里”。这照壁中间打坐在莲花盘上的便是众所周知的弥勒佛,看他那袒胸露怀、笑口常开的模样,真是可亲。据佛教的故事记述,弥勒曾轮回转世到中国的浙江省奉化市,投胎到奉化后名叫“张契此”,是五代时期的高僧。他常用他的禅杖挑着一个布袋,因此又叫他“布袋和尚”。传说中他的佛法功夫非常了得,可预测祸福而示人凶吉。他的那个布袋叫“乾坤袋”,既可以降魔除妖,又能兜生金银财宝,无所不能。我国民间或佛家弟子、东南亚各国世界华人,都把他看成是降灾赐福、且福、禄、寿、禧、财集于一身的活佛,特别受人敬重和喜欢。据说“摸摸他的大肚皮,他会赐给您一份福气;拉拉他的大耳朵,他会送给您一份聪慧;亲亲他的脸,他会带给您一份喜气”。我想,如果和他一起拍张照,他要是一高兴,真的还有可能把他的福、禄、寿、禧、财都赠送一份给您做个留念呢?要不要试试……(导游在讲解时,要面带笑容、语言风趣,用语调不失时机地引导游客参与犹如拍照这样的游艺活动,使游客产生愉悦的好性情)大家已经看到弥勒佛照壁的两旁墙体上镶嵌着唐山古寺以往的石制柱、梁、古碑和当时僧众用来捣碾谷物的石制工具。可惜制作的石料多是石灰石,未能抗住千百年自然风化的袭击,能看出一点文字记述痕迹的,也都是清代至民事碑,看得清楚的则都是近期的,而真正能告诉真情的始建碑,早已风化得变成了无字碑。剩下的只有这棵千年的银杏老太太和隋唐始建时佛殿中所用的龙柱的断段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