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福建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琵琶文化论
姓名:孙丽伟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王耀华
联醐笪暮嗪跎竺■容提要内《琵琶文化论》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试图对中国琵琶及其音乐的文化位置、文化渊源、文化内涵及文化审美心理作一较第一章,把中国琵琶放置在世界乐器文化中来考察它的位置,认为:中国琵琶属于弦鸣乐器类的复合弦乐器的琉特琴中的长颈琉特琴。其主要特征是:弦鸣,拨弹,有相有品。第二章,从琵琶的名称、形制、演奏姿势、弹奏方式等方面入手,考察中国琵琶的文化渊源。得出结论:先有中国的秦琵琶、汉琵琶,后有外来的曲项琵琶,再通过中外琵琶的交流融合而改造为当代中国琵琶。第三章,从时代性积淀那⑽淝⑽奈淝、她域性积淀种峙、流派性积淀髋昧髋来阐述中国琵琶及其音第四章认为琵琶音乐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兼具雅俗的音乐审美特征,音乐中对于文学题材及标题性的追求,演奏技法中对于噪音的有限度的有效的运用。为全面的论述。乐的文化内涵。
舶,瑃竔‘‘”瑃瑂.Ⅱ.
/一型海甈籆,.籓籆;;
论绪同样,对于中国音乐的宝库之一——琵琶及其音乐,也应当用民一、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脉络中的琵琶研究”民族音乐学作为世纪年代以来的新兴学科,它所提倡的是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即:不仅研究音乐本体,而且研究形成这些音乐的社会、历史、文化缘由。也就是说,要把音乐放置在社会文化脉络当中来进行研究,以明确音乐的地位和特点。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即:把琵琶及其音乐放置在世界、中国音乐及其文化脉络中来进行研究,以明确该音乐的特点和地位。这也是本选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二、中国琵琶研究的文化传统及其现状曲项琵琶,自一千多年前从西域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的秦琵琶、子,是在中华音乐文化背景中生长起来的。其中虽有当时从西域来到中国的所谓外族或外国的琵琶演奏家,如曹保、曹善才、曹刚、曹妙达、康昆仑、裴神符、裴兴奴等。但是,他们的活动也主要是在中华大地上,着中华文化的养分和它的传统。因此,演奏者本身也是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他们的演奏都蕴含着这种文化的内涵。汉琵琶相融合,一直成长在中华大地上,演奏者本身是中华民族的一分接受着中华文化的熏染。琵琶乐器及其音乐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改造、发展、中国化的,浸染在琵琶及其音乐的发展过程中,由普通老百姓所成长起来的民间艺
人以及掌握较多文化知识的文人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民间艺人本身就生活在庶民百姓之中,民俗文化对他们的音乐有着深刻的影响,琵琶音乐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因此,无论在乐曲的表现内容方面,或者是音乐形态特征和风格特点方面,都体现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审美观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更为鲜明的庶民文化的特征。文人对琵琶及其音乐的发展的贡献,往往是与他们所从事的传统文化活动紧相关联的。由于他们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培养出来的知书能文的人,常以“琴棋书画”为自我完善与消遣的方式,其中的“琴”,除了狭义的“七弦琴”这一乐器之外,琵琶也是他们经常搬弄的乐器之一。因此,从唐代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参与琵琶音乐的欣赏和创作、演奏活动,这些活动及其音乐在自居易等人的诗歌中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并形成了诗中有乐,。在后来的琵琶及其音乐流派的形成过程中,更体现了地域文化和文人音乐审美观对不同流派琵琶音乐的影响,实质上也是文人用地域文化观对琵琶及其音乐进行研究理解的结果。如黄东阳、罗明章、蒋泰、黄秀亭、沈肇州、樊紫云等人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文化渊源而创立的崇明派琵琶;鞠士林、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徐英飞、龚印心、唐乐吾、林石城等人吸收浦东地区音乐文化滋养而形成的浦东派琵琶;汪最庭、柳尧章、李庭松、孙裕德、卫仲乐等人于世纪初广采博纳,集诸琵琶艺术流派之长而创立的上海派琵琶等。近代以来,文化环境虽在变化,但这种变化与当今比较起来还不是那么激烈。因此,有许多琵琶演奏家、教育家都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受到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染,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也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如卫仲乐、林石城、曹安和等都有较深的文化./
承琵琶音乐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具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根基。有些是直接的流派继承者,像林石城的演奏是继承了浦东派琵琶《飞花点翠》等S行┦窃诩坛泻秃胙锪髋梢衾治幕诤幕∩嫌了进一步的发展,像卫仲乐创造的“武曲文弹”、“文曲武弹”、“以武带文”、“以文带武”等独特的表现手法,对琵琶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代,特别是世纪年代末至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音乐文化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继承的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其中仍有一大批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注重于琵琶文化传统的理解与继承,如刘德海先生,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