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文档名称:

登革热诊疗指南.ppt

格式:ppt   大小:533KB   页数:4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革热诊疗指南.ppt

上传人:幻影 2019/11/30 文件大小:5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革热诊疗指南.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登革热诊疗指南徐明亮丰城市人民医院*ppt课件登革热(Dengue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ppt课件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HaemorrhagicFever,简称DHF)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ppt课件病原学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ppt课件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福尔马林可以灭活。*ppt课件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感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ppt课件(二)传播媒介已知有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不同地区中不同蚊种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如在太平洋岛国及我国的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传播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可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ppt课件(三)易感人群在新疫区各年龄均普遍易感,但青壮年的临床表现较明显。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目前确认有四种型别的登革病毒,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暂且不可靠。*ppt课件临床特征一、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在收集流行病学资料时,应注意两周内病人旅游史,密切接触者以及与其居住在同一地点的家庭成员和人群。(二)临床分型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ppt课件(三)登革热的临床表现登革热的临床表现随病人的年龄不同而变化。1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多数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婴幼儿患登革热常常表现为难以鉴别的发热疾病。典型登革热多见于年长儿童,青少年和***,他们很少无症状。*ppt课件